6月21日以来,全区出现持续强降雨,据气象部门预报,强降雨天气将持续至28日左右,期间多地有暴雨、局部大暴雨。据省气象局预计,本轮降雨过程综合强度与1961年以来最强的2017年6月23日至7月2日暴雨过程基本相当。为防范应对强降雨对当前主要农作物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做好灾后农业救灾和生产恢复工作,特提出如下技术指导意见:
一、水稻
(一)及时排水补肥。要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抓紧疏通灌排渠系,最大限度为强降雨预留“蓄保”空间。对于受淹稻田,根据天气调整排水策略,如阴天可一次排干,晴天则分阶段缓慢排水,缩短淹水时间,保持根系活力,减轻渍涝影响。同时,及时清理死亡植株和烂叶,提高群体透光通风,促进生长。对于恢复良好的稻田,实行交替干湿或浅水频繁灌溉,改善生长环境。当前,全区早稻大部分处于灌浆期,正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刻,如遇强风暴雨导致倒伏,要及时扶理植株,排水露田以便促进根系活力和延长叶片功能期,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生长调节剂;中稻大部分正处于分蘖盛期,要根据天气及早排水,退水时捞去漂浮物,同时在退水刚露出叶尖时,根据退水方向泼水洗苗扶正,恢复叶片功能,提高抗逆能力,酌情追施尿素、钾肥和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生长调节剂。
(二)加强病虫害监测。高温高湿加剧病虫害发生,要强化病虫害的监测、预警和预报,抓住无雨时段及时施药,并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以提高防治效果。重点监控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瘟病及纹枯病等病虫害,根据田间实际情况及时防控,并添加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生长调节剂,以提高水稻抗逆耐害能力。水淹田除以上病虫的防治外,还要特别注意水稻细菌性病害的发生流行,对大雨过后受淹过的秧田或稻田,应立即选用噻森酮或氯溴异氰尿酸等药剂进行预防,对已发病田块应在第一次用药后隔5—7天再防治一次。
(三)及时补种改种。对受灾严重的中稻田,植株叶片确已失去功能,如退水时间较早,可从其他地方调剂秧苗继续插中稻;如退水时间较迟,又无备用秧的,改种晚稻或用上年早稻品种进行翻秋或改种生育期短的甜糯玉米、蔬菜等其他农作物。
(四)适时收割保质量。密切关注天气,提前准备物资,合理调配农机,适时抢晴收获早稻,预防穗发芽。对穗发芽早稻,要分类抢收、存储和销售,减少损失。同时,利用有利场地快速烘干晾晒,以降低水分含量,防止霉变。
二、玉米
(一)及时排除田间积水。田间积水将造成玉米根系呼吸不畅,生育期延迟,严重的将萎蔫变黄甚至死亡。对低洼积水的地块,要及早发动群众,加大机具和人力投入,及时疏通沟渠,调运各类排水机械,迅速排除田间积水,做到能排尽排,加快降低土壤湿度,最大程度缩短植株受浸时间,使其尽快恢复生长。在排除田间积水时,要捞去漂浮物,清除植株上的泥沙和杂物,促使叶片尽快恢复光合作用和生理机能。
(二)适时中耕散墒和追肥。积水浸泡田块易造成土壤板结、肥料流失,影响作物植株根系活力,使作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减弱。在可下田作业时,要及时进行铲趟松土等中耕作业,破除土壤板结,散墒提温,改善根系环境,促进根系的正常生理活动。因灾倒伏的玉米作物,要及时扶正,壅根培土。同时,泡水、过水地块土壤养分流失严重,要结合中耕进行追肥,及时补充养分供应,追肥时要氮肥、钾肥搭配,促进弱苗转化升级,提升抗倒能力。
(三)及时喷施杀虫、杀菌剂和叶面肥料。及时组织农户进行病虫害防治,针对玉米基腐病、叶斑病、枯萎病等细菌性病害可能重发的情况,及时喷施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井冈霉素等药剂进行防治;针对瘤黑粉病、褐斑病、小斑病、纹枯病、南方锈病等真菌病害,可选用多菌灵、吡唑醚菌酯、戊唑醇等药剂进行防治;对于草地贪夜蛾、棉铃虫等迁飞性害虫,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等推荐用药进行防治。要进一步强化病虫害监测预报,一旦发生病虫害,立即组织开展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治。受近期降水偏多影响,部分地块杂草较多,要及时清除田间杂草,以免影响植株正常生产。
(四)加强中后期田间管理。渍涝地块造成玉米等作物根系发育不良,营养吸收和光合作用受阻,生长发育延迟,干物质积累不充分,增加了后期的倒伏几率,影响籽粒成熟度。要指导农户加强玉米中后期田间管理,增加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料,促进根系发育生长,提高抗倒性和促进成熟。玉米遭受渍涝灾害后,生育期往往推迟,易遭受低温冷害威胁,可采取隔行或隔株去雄、拔大草、去空秆、打底叶、乳熟后剥开苞叶等促早熟措施,促进灌浆成熟。可适当延迟收获,提升玉米的产量和收获品质。
(五)做好绝收地块补种毁种工作。对受灾严重特别是绝收地块,要抓紧组织农户排出积水,因地制宜组织做好补种工作。要进一步强化技术指导,根据需要及时调剂调运短生育期作物种子,千方百计地补种生育期短的玉米、早熟大豆、杂粮杂豆、蔬菜等农作物,最大限度弥补损失。
三、蔬菜
(一)开沟排水。降雨前,疏通排水沟渠,清洁田间杂物,特别是菜地排水口的杂草,避免堵塞排水渠口造成积水。降雨后,加强田间巡查,及时为淹水菜田开沟清渠,尽快排除田间积水,减少蔬菜受淹时间。地势低洼地块,应深挖排水沟,有条件的地方可开挖防汛蓄水池,尽量使用燃油抽水机排水抗涝,使用电动抽水机要注意用电安全。及时做好棚室外沟渠的排水清淤,防止积水。
(二)抢收抢播。降雨前,对容易受淹的菜地,可采收的蔬菜及时采收,利用冷库贮藏有序销售,减少损失。对于小面积绝收的田块,要及时补播,如发生大面积绝收,生产上应根据主体销售渠道和常年销售量,有序安排生产,避免下茬蔬菜集中上市造成过剩,特别是一次性采收的叶菜。
(三)加强田管。及时清沟浅耕,降低土壤湿度和防止土壤板结。及时追肥,弥补流失的土壤养分,土壤湿度较大的菜地,可进行叶面喷施,增强植株增强作物抗性,促进作物恢复生长。及时扶正植株,摘除残枝、病叶、老叶,清洗叶片泥沙。调节棚室温度湿度,防止温度和湿度过高。
(四)加强病虫害防控。要强化病虫害的监测、预警和预报,抢抓无雨时段及时施药防治,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加强科学用药指导,以提高防治效果。蔬菜因渍涝灾害导致植株受损、抵抗力弱,加之田间高温高湿,极有利于多种病害发生。要在及时疏通排水、中耕松土的基础上,对长势差、植株抵抗力弱的田块,及时喷施氨基寡糖素、赤·吲乙·芸苔等免疫诱抗剂增强植株抗病性。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及时喷施代森锰锌、百菌清、代森锌等保护性杀菌剂预防病害的发生。针对渍水后疫病、茎基腐病、青枯病、根腐病等土传病害高发态势,及时采用枯草芽孢杆菌、多粘类芽孢杆菌、蜡质芽孢杆菌、木霉菌、噁霉灵、多菌灵、福美双等药剂进行灌根或泼浇处理。针对叶果等部位病害,在霜霉病、疫病、炭疽病等真菌性病害发生初期,喷施寡雄腐霉、多抗霉素、烯酰吗啉、氟吡菌胺·烯酰吗啉、霜霉威、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醚菌酯、嘧菌酯等药剂进行防治;针对软腐病、细菌性角斑病等细菌性病害可喷施中生菌素、噻霉酮、噻唑锌、氢氧化铜、琥胶肥酸铜、喹啉酮等药剂防治。用药时要注意交替用药和用药安全间隔期。
四、水果
(一)做好排水。雨季清理排水沟,积水涝害果园要及时疏通渠道,排涝清淤,中耕松土,改善土壤通气条件,促进新根生长。
(二)及时清园。剪除渍涝灾害引起的病枝、病叶和病果,并将其清除出园进行深埋或焚烧等集中处理。采用伤口保护剂保护伤口和剪口。如果降雨比较强,水淹部位比较高,在退水的时候尽可能清洗树体、叶片、枝梢和果实上的泥浆和污染物,减少病虫害危害风险性,保障树体正常的呼吸和光合作用。清理完成后,隔天用代森锰锌等药剂对树冠、树干进行防治。
(三)降低裂果率。果实近成熟或成熟期,如有连续降雨,可全树覆膜,待降雨结束后再去膜,降低裂果。果实成熟前近一个月可地面覆膜,减少水分大量渗入与蒸发,维持土壤水分平衡,降低裂果率。
(四)加强病虫害防控。渍涝灾害后,树体抗性下降,要及时监测病虫害发生动态,提早防治,预防病虫害暴发。柑橘园重点防治溃疡病、炭疽病、柑橘木虱等;猕猴桃园重点防治褐斑病、叶斑病、溃疡病、蚧壳虫、叶蝉等;桃李园重点防治穿孔病、褐腐病、红蜘蛛、食心虫、金龟子等;葡萄园重点防治灰霉病、霜霉病、酸腐病、红蜘蛛、蓟马、吸果夜蛾等;梨园重点防治腐烂病、轮纹病、黑星病、食心虫、红蜘蛛等;火龙果园重点防治溃疡病、软腐病、茎腐病、蚜虫、果实蝇、斜纹夜蛾、蜗牛等。近期采摘的水果要注意科学用药,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规定,确保果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