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养生指南:从八卦脐灸到药膳,应对“寒燥”有妙招
发布时间:2025-10-09 09:47 信息来源:区卫生健康局 作者:庄兰 浏览量: 【字体:

  当秋风渐紧,晨露凝霜,便迎来“寒露”节气。此时气温显著下降,昼夜温差拉大,露水凝结成霜,不像北方干燥得纯粹,这里的“寒”总带着资江流域的湿润,清晨出门能摸到草木上冰凉的露霜,午后秋风掠过稻田却带着干痒感,咽喉不适、手脚发凉成了不少益阳人这段时间的常见困扰,养生也需兼顾“驱湿寒”与“防凉燥”。

  寒气渐重,阳气易损:夜间气温常跌破10℃,寒气易侵关节、脾胃,可能引发手脚冰凉、腹泻、关节酸痛。

  燥邪加剧,津液耗损:“燥”从“温燥”转“凉燥”,易致咽喉干痛、干咳少痰、皮肤干裂,或诱发呼吸道旧疾。

  阳气内收,精神易困:日照缩短,人体阳气收敛,易出现精神萎靡、嗜睡、情绪低落,“秋乏”加重。

  寒露核心理疗:八卦脐灸,驱寒除湿润燥固阳

  寒露“寒、燥、湿”交织,八卦脐灸以肚脐(神阙穴)为核心,通过八卦方位布药施灸,可同时温阳、驱寒、除湿、润燥,适配节气需求。

  核心优势:靶向驱寒湿:热量直达脾胃、肾经,改善手脚冰凉、腹泻。

  阴阳同调和:搭配麦冬、生姜等药材,温补阳气不上火,平衡“凉燥”耗损。热量集中且温和,适合体质偏虚、怕寒怕燥人群。

  注意事项:

  皮肤敏感或肚脐有破损者,需垫薄纱布减少刺激。

  易上火者减少生姜用量,增加麦冬比例。

  施灸时若头晕心慌,立即停止并通风。

  寒露药膳调养:滋阴润燥,温补护脾

  1、银耳百合莲子羹:食材:干银耳1朵、鲜百合1颗、莲子15颗、冰糖适量。

  做法:银耳泡发后去蒂撕小块,与莲子一同煮30分钟,加入百合、冰糖再煮10分钟即可。

  功效:缓解咽喉干痛、干咳,滋润皮肤,改善秋燥引发的口干舌燥。

  2、山药红枣牛肉汤:食材:牛肉200g、山药1根、红枣5颗、生姜3片。

  做法:牛肉切块焯水,与生姜、红枣同煮40分钟,加入去皮切块的山药,再煮20分钟,加盐调味。

  功效:驱散脾胃寒气,增强免疫力,改善手脚冰凉、腹泻等问题。

  3、核桃黑芝麻糊:食材:核桃50g、黑芝麻50g、糯米粉30g、红糖适量。

  做法:核桃、黑芝麻炒熟后磨粉,与糯米粉混合,加温水调成糊状,煮5分钟至黏稠,加红糖搅匀。

  功效:预防皮肤干燥、头发干枯,补充能量,缓解秋乏带来的精神萎靡。

  4、萝卜雪梨炖水:食材:白萝卜半根、雪梨1个、蜂蜜少许。

  做法:白萝卜、雪梨去皮切块,加水煮20分钟,放温后加少许蜂蜜调味。

  功效:针对凉燥引发的干咳少痰、咽喉不适,温和润肺,无刺激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