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射病:高温下的“致命杀手”
发布时间:2025-08-06 09:09 信息来源:区卫生健康局 作者:甘甜 浏览量: 【字体:

  1、什么是热射病?不只是普通中暑

  热射病是最危险、最严重的中暑类型。它是指因暴露于高温高湿环境,导致人体核心温度急剧升高至>40℃,并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意识模糊、谵妄、抽搐、昏迷)的临床综合征。其本质是体温调节功能失衡。若不及时有效救治,会迅速引发多器官(如脑、肝、肾、心脏、凝血系统)功能衰竭,死亡率高达50%-80%。

  热射病与中暑有何区别?

  中暑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根据严重程度分为:

  先兆中暑:高温环境下工作或活动后,出现头晕、头痛、乏力、口渴、多汗、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一般不超过38.0℃)。

  轻症中暑:在先兆中暑基础上,症状加重,出现面色潮红或苍白、烦躁或表情淡漠、恶心呕吐、大汗淋漓、皮肤湿冷、脉搏快、血压偏低、体温升高(通常在38℃以上)。

  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及热射病三种类型。在高温环境下活动时,若出现剧烈肌肉疼痛或抽搐、无汗、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头晕、心率明显增快、低血压甚至休克等症状,需高度警惕,可能已发展为重症中暑。热射病是其中最严重的类型,占中暑病例的8.6%~18.0%,其核心特征是高热(常达40-42℃甚至更高)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死亡率极高。

  两类高危人群需警惕:

  劳力型热射病:多见于身体健康的青壮年(如军人、运动员、建筑工人、消防员等)。原因: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高强度体力活动或训练 → 体内产热剧增、散热障碍 → 核心体温急速飙升 → 导致多器官损伤。

  经典型热射病:多见于体温调节能力较弱的人群,如老年人(>65岁)、婴幼儿、慢性病患者(尤其是有心血管、神经系统疾病者)、孕产妇、肥胖者等。原因: 长时间处于高温、通风不良环境(如无空调的房间、闷热的车厢内) → 身体蓄热增加而散热不足 → 核心体温逐渐升高 → 最终发展为热射病。

  2、识别危险信号:热射病“致命三联征”

  热射病进展迅猛,一旦出现以下典型症状,尤其是“高热、意识障碍、无汗(或早期大汗后期无汗)”这“致命三联征”,必须立即启动急救:

  核心体温>40℃:皮肤摸起来异常滚烫,且常常干燥无汗(但需注意,劳力型早期可能仍大量出汗)。

  意识障碍:这是关键信号!表现为神志模糊、谵妄(胡言乱语)、躁动不安、抽搐、嗜睡甚至深度昏迷。

  无汗或汗闭:皮肤干燥发烫是典型表现(经典型更常见,劳力型后期也会出现)。

  多器官损伤迹象:如恶心呕吐、脉搏极快(常>130次/分钟)、血压骤降或休克、少尿或无尿(提示肾功能损害)、皮肤瘀斑或出血点(提示凝血功能障碍)、呼吸困难等。

  3、急救黄金时间:降温是关键

  热射病救治的核心原则是“快速、有效、持续降温”,力争在发病后30分钟内(尤其是最初的10分钟)将核心体温降至安全范围(目标通常是39℃以下),对挽救生命、减少后遗症至关重要。

  现场自救(争分夺秒!)

  1.立即脱离热源:迅速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或有空调的房间。

  2.快速物理降温(核心目标)。

  冷水浸泡法(最有效):将患者(颈部以下)浸入冷水中(水温15-20℃),注意保护头面部。如无条件全身浸泡,可用冷水持续淋浴或浇淋全身。

  冰敷法:用冰袋、冰毛巾或冷饮瓶等,重点敷在颈部两侧、腋窝、腹股沟(大腿根部)等有大血管经过的部位。

  冷水擦拭法:用冷水持续擦拭全身皮肤,特别是大血管流经区域。

  喷洒/湿敷+风扇:向患者皮肤喷洒冷水或用湿冷毛巾覆盖全身,同时用风扇或扇子强力吹风,加速水分蒸发散热。注意: 在降温过程中需持续监测体温,避免过度降温导致寒颤(寒颤反而会产热)。

  保持呼吸道通畅:若患者意识不清,应将其头偏向一侧或置于侧卧位,防止呕吐物导致窒息。禁止强行灌水!

  医疗救援(同步进行!)

  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清晰告知患者情况和所在位置。在等待专业救援期间,持续进行物理降温,一刻也不能停。

  院内治疗包括快速静脉补液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血液净化技术(如CRRT)辅助降温和支持器官功能以及对受损器官进行高级生命支持等。错过黄金降温时间,可能导致永久性脑损伤甚至死亡!热射病的关键在于“防大于救”。夏季需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合理调整作息,备好降温工具(如冰袋、喷雾风扇)。若发现疑似病例,务必争分夺秒降温并送医! 转发提醒身边人,或许能挽救一条生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