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前,天气相对来说比较寒冷,雨水后,人们则感觉大地回春,但致病的细菌、病毒易随风传播,故春季传染病易爆发流行。雨水时节,多以小雨为主,天气乍暖还寒,但是也要注意健脾胃以祛除寒湿。
起居调养
“倒春寒”中这种湿寒的气候对人体内脏和关节均有一定的影响。此时年老体弱者生活起居方面中应不用冷水,洗头时应及时吹干,避免寒湿侵袭机体的情况。中医认为肾主水,主骨,年老体弱者用冷水洗脸、洗手,湿寒易侵入关节,又无充足的阳气驱寒于外湿寒滞留于手,指易酸痛,重则变形;湿寒滞留于头,头易疼痛,而洗头后不及时吹干会使水湿留于发际中变凉,“同气相求”使湿寒聚于头,由表及里深入颅内,导致头痛。
运动方面
应顺应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减少室外活动,在遇到下雨、刮风等恶劣天气时,可采取室内运动的方式进行身体活动。
饮食方面
雨水节气应禁食狗肉、羊肉等温热性燥之品,少食生葱、蒜,饮食应注意清淡,忌食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
一般情况下,健脾祛湿的常用食疗有红豆薏米粥、冬瓜粥、茯苓粥等。
1.红豆薏米粥:以红豆、薏米等作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红豆具有利水除湿、消肿解毒的功效;薏米味甘、淡,性凉,具有解毒散结、健脾止泻的功效。红豆薏米粥既能祛湿,还能健脾胃,可以消除体态臃肿。
2.冬瓜粥:以冬瓜、粳米为主料制作的药膳。冬瓜,味甘、淡,性微寒,具有化痰、生津、清热的功效。冬瓜粥适用于单纯性肥胖、浮肿等症状。
立春之后继之雨水,此时气温渐升,降雨增多,人体内的湿气也会随之增大,湿邪困脾。同时湿邪留亦难以去除,很多人会在此时出现腹泻,便溏、便秘、腹痛、胀气、水肿等问题。春天又是生发之际,人体随着自然界的气候变化,肝气也开始升发,快速升发的肝气很容易压制脾胃之气,导致一些人出现头晕头胀、胃口返酸、胸口憋闷、眼干眼痒。为避免此类问题的加重与发生,此时可以通过脐灸预防和缓解,所以雨水节气脐灸的重点就是健脾祛湿。
治疗方法:
初次尝试时间以10-20分钟为宜,之后根据自身情况可逐渐增加时长。大多数人一周一次即可,如果是气血亏虚较严重的人群可一周艾灸1—3次;如果是体质偏热,只是靠艾灸来扶正驱邪的人群,一般一周艾灸两次即可,具体多久一次合适需遵医嘱进行。
禁忌症:
疾病禁忌:肚脐上存在神阙穴,是任脉上重要的穴位,尤其对人体脾胃,存在明显影响。所以脐灸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效果比较好,如胃疼、胃胀、痞满、泄泻等。但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能通过脐灸治疗,如果存在便秘、下焦湿热证,或血热引起月经量过少、崩漏等疾病,不建议进行脐灸,以免适得其反,建议由专业医生辨明病因后,选择是否可以进行脐灸;
人群禁忌:由于脐灸会伤阴动血,肚脐局部敏感性高、吸收快、所以不建议孕妇使用,否则可能会引起胎动不安,甚至先兆流产的现象;
过程禁忌:脐灸过程中,要注意保暖,不要乱动,控制好火力,避免造成肚脐烫伤。如果出现灼热感,要立刻停止脐灸,并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