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疼痛是多种疾病的症状表现,身体出现疼痛时,往往会有细微的“温差”,通过检测这种温差,能够发现疼痛的部位、程度、性质。
慢性疼痛危害大,重度痛可致死
疼痛是一种主观的感受,但又与疾病息息相关。医学上认为“疼痛”是保护人体避免进一步受损伤的正常功能,如同体温、心跳、血压、呼吸一样列为了五大生命指征。
疼痛可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为近期突然发生且持续时间较短的疼痛,常为许多疾病的一个症状,与手术、创伤、组织损伤或某些疾病状态有关;慢性疼痛持续反复时间长,往往是急性疼痛的延续。骨关节炎、颈痛、腰痛、头痛、癌痛等,均是常见的慢性疼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人口老龄化、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以及慢性病等是引发疼痛疾病持续增加的因素。严重疼痛可以导致人恶心、呕吐、头晕、出冷汗、血压下降甚至休克;慢性疼痛会导致失眠、便秘、食欲不振、抑郁、烦躁等;顽固性疼痛可能会引起肢体的活动受限,长期不活动以后甚至形成残疾,功能完全受限。在心理上,疼痛还可能会引起忧郁症导致恐惧、焦虑、绝望等情绪。
疼痛不能靠忍,影响人们生活的痛为“中度痛”或原因不明的痛应该找医生帮助,而如果疼痛已经影响到睡眠,则需要立即就医予以镇痛。
“拍个照”找疼痛源
对待疼痛,我们常常将它看作一种症状,或者某种疾病的附属品,我们期待它会随着疾病的痊愈而消退,也会在面对它时习惯于“忍忍就过去了”。消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面对疼痛千万不要忍。超过一个月以上的慢性疼痛就建议到医院治疗,而查找病因、进行诊断是解决疼痛难题的关键。
如今可以采用医用红外热成像,只需要短短几秒钟,“拍个照”便可对身体各个部位进行全面成像,十分快捷,这为医生判断病变原因及全身情况提供了可能,尤其对疼痛疾病的感觉神经系统组织病变部位给予了明确的提示。
红外热成像,是用“温度”来看病
在医疗领域,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将人体散发出的不可见的红外辐射(热能)转化为可见的热成像图,是一种无损伤、非介入、实时、直观、绿色的观测全身热值的功能影像技术。
人体就是一个自然的生物红外辐射源,能够不断向周围发散红外辐射。正常人体体表的温度分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特征性,机体各部位温度不同,形成了正常的体表热结构;当人体某处发生疾病或功能改变时,该处血流量就会相应发生改变,导致人体局部热值改变,在热成像图中表现为热值偏高,或是偏低。
医用红外热像技术是一种被动接收人体组织细胞代谢热源的功能影像技术,通过观察人体热源分布的形态及强度,实现疾病的早期筛查、健康评估等。
从“温度”判断是炎症还是神经痛
通过临床研究表明,红外热成像中,疼痛部位高温呈红色时,往往提示局部有感染、肿瘤、炎症、疤痕等;而疼痛部位低温呈蓝色时,则往往提示该神经的上游神经有疾病,包括疤痕、椎间盘突出、肿瘤、炎症等因素卡压。“该方法用于分析疼痛原因及心肌缺血、睡眠障碍等全身伴发病状况,正确率达到90%以上”。
作为一种影像诊断工具,红外热成像技术相较于CT、核磁、B超等检查技术而言,属于无损伤、无痛苦、非接触的绿色检查项目,具有无辐射、安全、快捷等优势。
红外热成像,不仅能给疼痛学科提供直观和可靠的证据,对于重大疾病的早期筛查、亚健康人群健康体检也可提供有价值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