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征求意见稿)
发布时间:2022-04-13 08:57 信息来源:资阳区应急管理局 作者: 浏览量: 【字体:

资阳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2021--2025)

(征求意见稿)

资阳区应急管理局

二〇二一年

《资阳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编制委员会

顾  问:张  辉

主  任:龚  凯

副主任:高声波

编  委:常  敏  龙国荣  谢飞龙

徐延元  刘国华  汤光华

编  辑:龚华中  周  苗

资阳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区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后持续完善“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应急管理体系的关键五年。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根据《益阳市资阳区第十四个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纲要》《益阳市“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等相关文件和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划。

一、改革与发展基础

(一)“十三五”期间工作评估

“十三五”期间,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将应急管理工作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高规格推进全区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实施应急安全标准化等重大决策,提升城市本质安全;定期研究解决重大突出风险隐患问题,快速有效应对突发自然灾害事件,着力推进基层治理、网格管理等一系列精细化改革措施,实现了经济与安全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总体目标。全区部门严格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持续推进隐患治理、风险防控、依法治安、科技强安、宣传教育等各项措施,确保了全区“十三五”期间安全形势平稳可控。

1.应急管理机制体制初步构建。印发了《安委会成员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职责规定》《区委区政府领导班子职责清单》,重新调整11个专业委员会,建立健全了“五级五覆盖”“五落实五到位”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明确了区委、区政府、区级部门、乡镇(街道、经开区)和村(社区)各级的安全职责,建立了安全工作机制。在区政府统一部署下,逐步推进责任压实、安全治理、灾害防治、应急救援、减灾救灾、监管执法、基层基础等事项,完成人员转隶、职能划转等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工作,应急管理协同联动统筹机制初步构建。

2.安全生产治理成效显著。持续聚焦重点行业领域治理,深入推动安全生产领域改革,深化消防、工矿商贸、危化品、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特种设备领域“大起底、大整治、大提升”专项行动,重大安全风险隐患得到有效整治。“十三五”期间,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各类突发事件得到有效处置,安全生产隐患得到有效治理,连续5年没有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

3.防灾减灾工作有序开展。一是防灾减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十三五”期间,我区基本建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区减灾委员会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区减灾委成员单位积极履行部门职责,形成了会商评估、分工监测、统一预警、共同防御的防灾减灾格局。完善了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实现了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互联互通。完善了灾害信息收集、整理和报送制度,确保了灾害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救灾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完善了灾害损失评估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分级评估责任和评估效用。完善了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工作机制,有效统筹协调社会力量高效有序参与救灾工作。二是防灾减灾抢险队伍进一步壮大。以区消防救援大队等应急骨干救援力量为依托,积极引导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充分发挥辅助作用。三是灾害防治和自救互救意识进一步提高。“十三五”期间,每年结合“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世界气象日”活动主题,组织开展了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专题活动。2016年长春镇凤形山村成功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017年、2018年、2019年长春镇幸福村、李家坪村,汽车路街道建设街社区相继创建湖南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4.监管执法能力不断提升。建立落实安全监管执法通报、问责和曝光机制。加大调查处罚追责力度,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紧盯重大节假日、重点时段,通过明察暗访、督查等手段,切实加强各行业领域安全防范工作。开展重大事故隐患挂牌督办,实施闭环管理。不断加强对街道乡镇和部门安全生产监管人员的培训力度,创新培训方式,采购并发放了移动执法设备、器材,基层执法能效得到提高。

5.综合应急救援能力持续增强。一是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十三五”期间,深入推进预案编制工作,形成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有机衔接的预案体系,基本实现领域全覆盖、内容高质量、管理动态化。二是应急管理机制得到优化完善。制定了全区突发事件信息、应急工作信息等报送制度,突发事件信息报送的质量和时效有了较大提高。三是加强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演练。举办实战化综合应急演练300余场次,全区综合应急救援能力有效增强。

6.应急管理宣教深入贯彻。完善应急宣教培训体系建设,以安全生产月、消防宣传月、全国防灾减灾日等活动为依托,大力开展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森林防火与消防安全等培训宣传教育,社会公众应急意识不断提升。

(二)面临的挑战

1.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尚需理顺。区应急管理局与其他相关部门、机构职责边界不清。比如,根据机构改革“三定”方案,水利部门主要负责测、防、报,应急管理部门主要负责抗、救、援,但在实际工作中,防、抗、救往往相互交织、同步进行,防时有抗也有救,抗时有防也有救,救时有防也有抗,一些职责若不加以细化明确,一些具体工作难以有序衔接、落实到位。部分乡镇(街道、经开区)应急管理办公室未实体化运作。同时,乡镇(街道、经开区)应急专职人员偏少,混岗现象严重,基层应急管理能力仍较为薄弱。

2.应急响应救援能力尚待提升。应急预案信息化和可操作性不足,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与现场处置方案衔接不紧密;应急响应联动机制不顺畅,应急救援力量体系不完善,缺乏专业性救援队伍,与“全灾种、大应急”救援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3.应急救援保障力度不够。应急物资储备、调用、补偿和保障机制有待完善,抢险救援装备器材需求量与实际储备差距较大。对民间救援队伍扶持力度不足,各项经费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4.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亟须增强。自然灾害风险认知评估能力不足,物联感知系统、监测数据、预测预警等信息资源碎片化的现状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地质灾害监测还未形成系统化,自然灾害风险数据不清,综合灾害风险辨识不足,森林防火智能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事后灾害调查评估与救助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5.信息科技支撑力度相对不足。涵盖安全生产、自然灾害以及城区安全运行的监测预警信息化应用平台尚未建立,无法满足“大安全、大应急”发展要求,城区公共安全综合监测、风险评估、态势分析和智能预警能力有待提高。

6.社会公众安全素养有待提高。企业安全培训和考核不落实、不到位,存在走过场等问题,安全职业教育重视不够,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技能得不到有效提高。现有社会安全宣教力度不足、连续性不够,宣传效果不佳,公众整体安全意识比较淡薄,自防自救能力欠缺。

 

(三)发展的机遇

“十四五”时期是我区发展处于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我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拥有许多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

1.从中央至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了强大政策支持和有力的组织保障

2.随着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素质、安全意识和法治观念加快提升,安全发展的社会环境进一步优化。

3.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以及全社会对安全的高度关注,为推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了动能。

4.新《安全生产法》的实施为安全生产治理提供了法律保障。将“三管三必须”写入法律,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要依法编制并公开安全生产权力和责任清单,为进一步厘清部门监管职责,提供了法律依据。区应急管理局挂牌成立以来,正在逐步厘清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逐步构建防灾、减灾、救灾、指挥、救援、监管、执法、保障等职能分工清晰、互为衔接的“大应急”管理格局。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和对湖南工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和“东接东融”战略,把安全发展贯穿全区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为主线,以全面遏制较大及以上事故、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主攻方向,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牢牢守住安全生产基本盘,突出防灾减灾救灾“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着力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全面加强风险防范、应急处置、综合保障等应急能力建设,防范和化解各类自然灾害和生产安全事故风险,有效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建设富饶创新开放绿色幸福新资阳保驾护航。

(一)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社会共治。坚持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应急管理发展优势,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发挥群防群治机制作用,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凝心聚力。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固树立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红线意识,统筹安全与发展、安全与效益,始终把安全作为头等大事,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创效益,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坚守生命安全红线,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坚持预防为主,全程管理。坚持关口前移,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坚持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多个环节全链条管理。

——坚持依法管理,精准治理。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深入开展应急管理法治宣传教育,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聚焦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等瓶颈问题,精准实施改革创新,推动高效能治理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做到预警发布要精准、抢险救援要精准、恢复重建要精准、监管执法要精准。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应急管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显著增强,应急管理责任链条有效衔接,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机制不断健全,灾害事故防治基础全面夯实,应急救援能力显著提升,社会公众风险观念和安全感持续加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进一步提高,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全面建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指标体系见专栏1。

专栏1  “十四五”核心指标

序号

指标内容

预期值

指标性质

1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下降30%

约束性

2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40%

约束性

3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25%

约束性

4

森林火灾24小时扑灭率

100%

约束性

5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

0.8

预期性

6

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

18000

预期性

7

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区生产总值比例

0.8%

预期性

8

灾害发生后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时间

≤10小时

约束性

9

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5个

预期性

10

中小学生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

100%

预期性

注:“十四五”核心指标的基期值以市应急局相关规定为准。

 

三、工作任务

(一)构建权威高效的应急责任体系,全面提升执行落实能力

1.健全应急组织机构。成立应急委员会、应急管理总指挥部等,明确“统”“分”关系,落实“防”“救”责任,强化健全机构设置、人员保障、工作职责以及运行规则,到2023年,全面完成区应急委员会及下设专委会组建工作,进一步调整优化各类协调机构的工作运行机制,发挥其对重要决策、重点工作的统筹职能,加强对成员单位履职情况的督促检查,到2025年实现对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的全面统筹。

2.优化统筹协调机制。根据“多灾种、大应急”的要求,健全区安委会办公室、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森林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减灾委员会办公室等议事协调机制,进一步明确各应急管理议事协调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实施扁平化管理,健全研判会商机制,增强应急管理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提高机构运行效率。围绕“大综合一体化”总体目标,加快形成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格局,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切实提升行政执法效能和人民群众满意度。

3.强化应急管理责任落实。加强党委政府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严格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为应急管理第一责任人,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要求,强化分管责任,加强对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工作的领导。健全“三个必须”落实机制,厘清综合监管和行业管理部门安全生产权力和责任清单,细化年度应急管理工作目标责任制指标,推进行业监管部门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制度;统筹推进行业部门落实自然灾害防治责任,落实“风险清单”管理机制,提升灾害风险防范化解能力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严格落实企业法人和实际控制人的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责任,全面推进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健全安全责任制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做到安全责任、安全管理、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应急救援“五到位”。健全权威高效的责任落实机制,完善应急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切实加强对各方责任落实的评估和监督。

(二)构建综合立体的风险管控体系,全面提升防范防治能力

1.强化安全风险源头治理。完善安全风险源头治理体系,实现风险评估工作项目化、安全风险排查清单化、落实防控措施表单化、分类分级防控责任化。科学规划各类功能区空间布局,明确重点高危行业领域、重点控制区域企业安全准入标准,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安全风险评估制度。严格落实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及时淘汰落后的安全技术工艺、设备,依法淘汰不符合安全生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条件的产能。

2.提高安全风险辨识能力。全面推进自然灾害风险普查与安全生产风险普查,健全完善各行业领域风险普查标准规范和实施细则,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地震等风险普查,落实灾害风险清单式管理,加强灾害致灾因子调查与评估,完成重点防灾减灾工程隐患点排查,摸清全区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建成分类型、分区域、分层级的自然灾害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完成主要灾害风险、综合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开展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普查,准确辨识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和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全面建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常普常新机制,动态识别更新各类安全风险隐患。

3.精准实施风险分级管控。完善风险主动辨识、精准分析、及时管控机制。优化本地风险评估模型,根据行业、领域特点,针对管控对象、管控领域、管控区域等进行风险评估。基于智慧应急一张图,对风险进行时序化、空间化处理,形成风险分级防控图。建立风险分析会商机制,加强对具有季节性、阶段性特点风险的分析研判。健全安全风险公告警示和重大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定期对红色、橙色安全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和预警。完善重大风险联防联控机制,综合采取行业规划、产业政策、行政许可、科技推广、技术治理等手段,切实将重大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 加强风险管控工作的督查考核,推进安全风险管控由政府推动为主向企业自主开展转变,隐患排查治理由部门行政执法为主向企业日常自查自纠转变。

4.加强重大安全风险管控。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针对安全生产薄弱环节和突出违法行为,务实开展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工作。紧盯危险化学品、消防、道路交通、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工业园区等功能区、危险废物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行动,持续推进全覆盖、无盲区的隐患排查整治,划出防范控制的底线,制定有效的措施,提升全链条监管能力。从消防基础设施、电气安全设施、高危和涉危企业的安全设施、应急通信保障设施等角度强化重大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实施建设,提升重点领域风险防控的精细化管理能效。深化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严格落实企业标准化创建、复评、退出等机制,到2025年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率达到80%,其中高危行业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达标率达到100%。

5.加强自然灾害综合防治。基本建成与全区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自然灾害预警、救助体系,健全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范协调机制,有效推进行业部门开展专业研判工作。加强区、乡、村三级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组织开展防汛专题培训。完善避灾安置场所设施配备,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减灾救灾,构建政府主导、多元联动、协同配合、有序参与的防灾减灾新格局,增强自然灾害风险防治能力。

(三)优化公正规范的监管执法体系,全面提升安全监管能力 

1.优化数字执法。全面推行数字化执法,实现案件审批网络化、流程规范化、监督全程化。全面使用执法系统开展执法检查,统一检查表单,实现任务下派、现场检查、结果录入、整改复查、审核公示等全周期闭环应用,利用数字化监管方式,确保监管公平公正。到2025年,所有检查事项“掌上执法”率保持在100%。

2.强化执法能力。加强安全生产执法队伍建设,结合乡镇综合执法改革工作,强化基层安全执法力量,推进安全生产执法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严格做好区、乡镇应急管理部门专业人才招录工作。拓展完善区应急管理专家库,不断强化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消防救援等方面的专家队伍建设,完善专家管理制度,构建专家资源融合优化的共享平台,充分发挥各领域专家在决策咨询、执法检查、安全诊断、应急会商等方面的作用。依托信息化平台创新提升,深入实施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深化“双随机、一公开”行政执法检查与日常监管结合,坚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强化对重点行业领域的执法监督力度,常态化开展重点领域专项执法行动。

3.落实责任追究。建立健全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检查的监督机制。依法公开行政执法职责、执法依据、执法程序、监督途径和执法结果等信息,提高行政执法透明度和公信力。规范执法过错纠正和责任追究程序,强化执法质量管控,加强对立案环节的监督,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

4.实现执法留痕。保障落实执法装备,配齐执法记录仪、便携式检测仪、移动执法终端等执法专用装备,实现对执法活动的即时性、过程性、系统性管理。打通部门信息壁垒,推进开放共享,提升执法协同能力,制定统一规范的执法数据标准,明确执法信息共享的种类、范围、流程和使用方式。积极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行政执法实践中的运用。

(四)构建专业有序的应急救援体系,全面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1.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深化改革转型,加快消防救援队伍由单纯的防火救火向实施全灾种综合立体应急救援转变,增配相应物资装备,着力打造应急救援“尖刀”和“拳头”力量。制定各类专业应急队伍建设标准,按标准配置专兼职救援人员和技术装备,并不断优化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规模和布局,有效推进危险化学品、森林、特种设备等行业领域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能力提升。进一步推进乡镇(街道、经开区)专职消防队伍建设,建设一批乡镇(街道、经开区)专职消防站,提高现场先期快速处置能力。建立社会应急救援队伍信息库,加强社会应急救援队伍管理和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演练,探索政府投入和社会捐助相结合的资金保障机制,鼓励政府部门、相关单位等购买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应急服务,逐步形成政府支持、项目化管理、社会化运作的社会应急救援长效服务机制。

2.健全优化应急预案体系。推动全区应急预案、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的修订工作,构建覆盖全区域、全灾种、全行业、全层级、全过程的应急预案体系。乡镇(街道、经开区)结合自身实际及时修编属地分类应急预案,村(社区)编制综合性的“多案合一”应急手册。明确各类预案备案权限,将企业备案情况纳入监管执法内容,行业部门预案修订纳入部门考核内容,切实做到预案应备尽备。加强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研究、应急预案与资源能力的匹配度及各类各级应急预案的衔接性,提高应急预案实用性。

3.构建立体化应急指挥网络。加强区一体化网络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建立健全网络应急指挥联动工作机制。完善区、乡镇(街道、经开区)指挥平台,配合实现视频会商系统省市县乡村全贯通,基层应急管理移动式指挥平台延伸至村(社区),加快形成横联区级各有关部门、纵联区、乡镇(街道、经开区)、村(社区)协调联动的应急指挥网络。推进应急指挥可视化工作,建立应急视频汇聚系统,全面接入公安、自然资源、交通、文旅广体、住建、水利、林业等相关视频监控资源,结合无人机、单兵、布控球等移动监控手段,确保第一时间实现突发事件现场可视化。2025年底前,在省、市级应急管理部门的指导协助下,实现区、乡镇(街道、经开区)、安全生产重点网格和重点监管企业的安全风险立体化监测、防控和应急救援数字化体系。

(五)完善多元协作的减灾救灾体系,全面提升应急保障能力

1.强化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以乡镇(街道、经开区)为单位开展气象灾害、森林火灾、地质灾害、暴雨等自然灾害风险调查,形成灾害风险“一张图”。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调查评估,建立自然灾害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编制全区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图。健全完善灾害风险防控体系,制定风险清单和隐患清单。加强森林火灾风险治理,构建点线面网格综合布局、全域防火分区施策、周边区域综合统筹机制,突出森林“引水灭火”、防火应急道路、生物阻隔带等基础性工程设施建设。督促安委办各有关成员单位切实履行三防职责,明确三防责任人,坚持汛期常态化开展三防安全检查和隐患整治工作。

2.强化灾害监测力量建设。建立健全区、乡镇(街道、经开区)、村(社区)三级灾害信息员队伍体系,通过专兼职相结合,配齐灾害信息员队伍,通过定期组织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灾害信息员素质,确保第一时间掌握和报送灾情。建设公共核心监测网络,加快实施自然灾害、森林火险、地质灾害等专项监测能力提升工程,建成灾害立体观测网络,实现对灾害的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连续监测。

3.强化灾害救助体系。建立应急避灾安置场所建设统一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管理职责。加快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在自然灾害多发乡镇(街道、经开区),加快建设综合性避难场所。健全抢险救灾工作制度,强化灾害调查评估,健全灾后重建工作机制,全力防范次生灾害发生,做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强化应急避难场所的日常管理,做到可视化接入100%全覆盖。到2022年,乡镇(街道、经开区)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率达到100%;到2025年,全区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率达到100%,全区综合性救援力量建队率达到100%,应急物资标准配备率达100%。

(六)构建共建共治的社会治理体系,全面提升全民应急能力

1.完善应急安全科普宣教体系。立足“大应急、大安全、大减灾”理念,加强部门协同、区域协同,有效整合各类宣传、教育、培训资源,完善应急安全科普宣教体系。将应急与安全知识教育纳入职业教育、技能教育、领导干部教育内容,重点加强基层防汛责任人和应急管理一线干部的培训。深入实施全民安全素养提升行动,持续推进“五进”(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宣传,营造起全社会关注、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2.加强应急安全宣教平台建设。依托学校、科技馆、避灾安置场所等,因地制宜建设公共安全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应急文化示范基地、示范企业、示范社区、示范学校等,以点带面,切实提升基层应急安全教育的软硬件水平。着眼新兴主流媒体平台,充分利用新媒体快捷性和广泛性等特点,加速全媒体融合发展,逐步形成“沟通型”“互动型”“贴近型”的科普宣教新平台,进一步维护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

3.营造应急安全文化氛围。注重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互动,充分利用线上和线下宣传载体,多渠道、多形式、多领域开展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不断提升宣传教育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创新开展“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5•12防灾减灾日”“10•13国际减灾日”和“安全生产月”等公共安全主题教育活动,向群众普及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应急常识。定期组织开展避险避灾逃生演练,切实提升公众自防自救能力。推动各类企事业单位创新开展内部应急安全文化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百花齐放的应急安全文化氛围。

4.健全社会化服务机制。坚持政策引导、部门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以服务政府安全监管监察、服务企业安全生产、服务公众安全教育为导向,加快建立主体多元、覆盖全面、综合配套、机制灵活、运转高效的基层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应急管理社会化服务,鼓励、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社会专业机构等积极参与社会化服务。健全社会化服务制度,拓展社会化服务模式,采取政府购买、行业互助、企业自助、“保险+服务+科技”等形式,推广专家工作站、企业互助平台、安全生产体检站等参与基层社会共治管理新模式。健全监督管理制度,建立支持培育、违规退出机制,进一步规范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治第三方机构,充分发挥专业机构和人才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中的重要作用。

四、重点工程

(一)重点行业领域整治提升工程

深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整治,紧盯危化品、危险废物、消防、道路运输等,全面排查整治安全隐患,加快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完善标本兼治消除事故隐患的责任链条、制度办法、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推进安全生产能力现代化。

专栏2   重点行业领域整治提升工程

1. 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安全专项整治。完善危险化学品全链条监管的责任体系、监管体系、预警体系、应急体系和联动机制,加强危险化学品全生命周期风险管控。保持“打非治违”高压态势,坚决取缔打击危险化学品非法违法生产经营活动。全面排查管控危险化学品生产、贮存、经营、使用、运输和废弃处置各环节存在的系统性安全风险,形成“一表一图一清单一报告”。加强生产、储存环节风险数字化精准管控,到2023年底实现危险化学品全链条安全风险100%线上精准智控;加强运输环节风险管控,到2023年底实现对全区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装运卸全流程动态监管;加强使用环节监管,到2022年底完成储存、使用环节规范化建设;推进高危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2023年底前危险化学品社会化服务全覆盖;加强危险化学品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配备应急救援物资,满足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需要。全区烟花爆竹全面禁销禁放。

2. 成品油:强化加油站规划管理,严格按《益阳市成品油分销体系“十四五”发展规划》布局建设加油站。持续开展成品油市场“自流黑”、工地厂内非法储罐、加油站油罐区“批小建大”专项整治。

3.甲醇汽油、醇基燃料固化、粗制黄樟油:从严从紧控制发展甲醇汽油的经营和醇基燃料固化、粗制黄樟油的生产,规范相关企业的选址布点,避开医院、学校、商场、市场、影剧歌剧院、居民住宅区等人员密集场所和重要场所、人口稠密的地区,严把行业安全准入关口,严格安全监管,定期组织开展对相关企业的专项检查,确保相关企业安全间距满足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消防技术规范等要求。

4.消防:深入推进打通消防“生命通道”工程。针对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三合一”场所、石油化工等重点场所,制定实施消防安全能力提升实施方案,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聚焦老旧小区、电动车、外墙保温材料、彩钢板建筑、家庭加工作坊、城乡接合部、物流仓储等突出风险以及乡村火灾,分阶段集中开展排查整治,全面落实差异化风险管控措施。加大乡村火灾隐患整治力度,推进乡村公共消防基础建设,实现全部乡镇建立专职消防队、全部村建立志愿消防队,夯实乡村地区火灾防控基础。

5.道路运输:深入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加快临水临崖、连续长陡下坡、急弯陡坡等隐患路段和危桥改造整治。推进团雾多发路段科学管控,深化农村公路平交路口“千灯万带”示范工程,推进实施干线公路灾害防治工程,全面清理整治农村“马路市场”。依法加强对老旧客车和卧铺客车的重点监管,加强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全面推行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电子运单管理,重点整治常压液体危险货物不合规罐车、非法夹带运输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强部门联合执法和信息共享,依法严厉打击上道路行驶拖拉机逾期未检验、逾期未报废和客运车辆超速、超员、疲劳驾驶、动态监控装置应装未装、人为关闭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彻底整治“黑服务区”“黑站点”“黑企业”“黑车”。

6.交通运输(邮政、水上):落实“六不发航”和渡口专人值守制度,加强水上“四类重点船舶”、重点水域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监管力度。集中整治铁路危险货物运输、邮政涉恐涉暴、砂石运输等突出问题,加强水上交通安全生产源头管理,提升安全生产基础支撑保障能力。建立完善极端天气通航安全预警预报体系和水上事故应急预案体系,配置水上应急救援专用先进装备,加强水上监管救助基地和水上事故应急管理。

7.城市建设:加强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指导,将城市安全发展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和信息化手段,建立城市供电、供水、排水、供气、道路桥梁、地下工程等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平台体系。全面排查利用原有建筑物改建改用为酒店、饭店、学校、体育馆等人员聚集场所安全隐患,依法查处违法建设、违规改变建筑主体结构或使用功能等造成安全隐患行为。强化高层建筑、大型综合体、道路桥梁、燃气管线、地下管道、综合管廊等重要设施的安全监管和监测监控。完善燃气管线、综合管廊等重要设施安全设施设计,推动市政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强化重点领域风险防控,严格项目建设、试运行、试运营各阶段安全检测、评价,加强正式投入运营前安全风险防控。推动开展起重机械、高支模、深基坑等专项治理,健全行业管理和事故防范长效机制,依法严厉打击建筑市场违法违规行为。

8.工业园区等功能区:推动完善工业园区等功能区监管体制机制,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地方和部门监管责任。推进工业园区智慧化进程,建立集约化、可视化安全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开展工业园区整体性安全风险评估,按照“一园一策”原则,限期整改提升,有序推进工业园区封闭化管理。制定工业园区安全生产源头管控措施,规范工业园区规划布局,严格进园入园项目准入,合理布局工业园区内企业,完善公共设施,提升工业园区本质安全水平。

9.危险废物:全面开展危险废物排查,对属性不明的固体废物进行鉴别鉴定,重点整治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单位等可能存在的违规堆存、随意倾倒、私自填埋危险废物等问题,确保危险废物贮存、运输、处置安全。建立部门联动、区城协作、重大案件会商督办制度,形成覆盖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贮存、转移、运输、利用、处置等全过程的监管体系,加大打击故意隐瞒、偷放偷排或违法违规处置危险废物违法犯罪行为力度。加快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建设,合理规划布点处置企业,加快处置设施建设,消除处置能力瓶颈。“十四五”期间,企业产生的属性不明固体废物鉴别鉴定率100%,重点环保设施和项目安全风险评估论证率100%。

10.特种设备:持续开展企业特种设备事故隐患专项治理,建立重大隐患治理与重点设备动态监控机制,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处置措施。落实油气长输管道法定检验制度,规范油气长输管道法定检验工作,加强对油气输送管道安装和使用过程中法定检验实施情况的监督抽查。开展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用起重机械制造环节专项抽查,对无证生产(包括超范围生产)的单位要依法严厉予以处罚。开展大型游乐设施隐患排查治理,督促使用单位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大中小游乐园的监督检查力度。加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安全工作,做好相关使用登记工作。推进电梯应急处置服务平台建设,实现电梯安全数据信息社会公开,持续推进电梯责任保险和电梯“保险+服务”新模式应用。

11.农林水:开展农业农村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强农业机械、农药、畜禽屠宰、饲料行业安全监管,强化养殖行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风险管控。开展林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提升涉林企业安全生产水平、森林防火水平。开展水利领域安全专项整治,开展水利工程建设、水利工程运行、危险化学品、水利工程勘测设计、水利科研与检验安全专项整治。

12.文化旅游安全:落实文旅广体单位(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高文旅广体单位(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推行文旅广体行业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建立完善文旅广体行业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落实行业标准化管理。强化旅游包车管理,与交通运输、公安等部门联合开展旅游包车隐患排查整治,依法查处旅游包车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健全文旅广体行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建立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建立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加强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加大文旅广体行业安全监管能力和培训力度。

13.学校:全面落实教育系统安全责任体系。指导学校全面开展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分类推进实施,基本建成信息通畅、全员参与、规范有效和可考核、可智控、可追溯的预防体系。实施安全素质提升工程,将安全教育纳入年度教学计划并切实开展,加强安全应急演练,有效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实施安全教育教师专项培训,提高安全教育教师队伍专业水平,提升管理人员素质能力。加强校车和学生交通安全管理。

(二)应急保障中心建设工程

围绕全方位、立体化应急救援保障需求,新建应急保障中心。

完善全区应急保障设施,弥补全区应急保障系统短板,打造一个现代化的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进一步提高防范化解安全风险的能力,努力实现面对突发灾害、灾难事件从被动应付向主动保障、从传统经验向现代高科技的转变。同时积极整合应急处置力量、提高应急准备能力,最大程度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专栏3:区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工程

总用地面积15亩,除了符合智能化办公楼的基本要求外,更要满足作为资阳区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特殊要求,完善城市管理新模式,整合公安、交通、城市监督、政府网络及应急应变指挥等电子信息资源。做到平战结合,建成高效、快捷、现代化的城市管理系统。主要包括:

(1)收集处理系统、信息查询系统、指挥辅助分析发布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大投影系统。形成信息报告、工作调度、迅速决策,并从网上信息收集、处理、信息反馈等功能。与原有的公安、消防急救、交通、城管等应急响应系统相连接,成为紧急状况发生时政令上传下达的快速通道。

(2)与视频会议系统、视频点播系统、可视电话系统、手机短线、DDA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其他通信系统相连接。

(3)可能随时将大屏幕电视切换到公安、防汛、城市三维规划、交通等专用系统的现场图像,完成特定功能。

(4)满足省市领导办公智能化需求。

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办公楼:办公室、档案室、设备保管室及中型会议室等,配合做好应急事件处置工作;应急指挥核心区,包括应急指挥大厅、决策会商室、中心机房等,在应急突发事件发生时,通过监控系统实时观察现场情况、及时作出应急事件处置指令等;应急值班室(含夜间值班),做好值班值守工作,处置各类应急信息。

(2)物资储备仓库:包含库房、生产辅助用房、管理用房、附属用房等,主要用于存放防汛救灾、防灾减灾救灾相关物资,做好应急处突时物资运输与供应保障工作;

(3)地下室(含人防工程):平时用作地下车库,战时用于应急避难;其他作为配套设备设施用房。

(4)应急避难场:平时可用作应急演练场或临时停车。

(5)应急直升机停机坪:在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综合楼楼顶设应急直升机停机坪,含停机坪、助航灯光、坪面标识、安全区、出口、保护围栏、消防设施等。

(6)信息系统工程:指挥应急系统一套,与各主要成员单位应急系统联通,整合全区应急保障处置力量;安防监控系统一套,用于确保园区安全,尤其是物资储备仓库的安全,确保战时可用、平时安全;指挥办公系统一套,用于提高办公效率,加强各办公区的信息沟通。

(7)其他院内附属建设。

(三)应急管理数字化建设工程

加强应急管理数字化建设,建设全域覆盖的感知网络,围绕自然灾害监测、城市安全监测、行业领域生产安全监测、区域风险隐患监测等应用需求,融合汇聚全区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等安全生产领域和水旱、地质、森林等自然灾害领域重大风险隐患监测感知数据,通过获取灾害事故监测点的监控视频、现场位移、卫星遥感等信息,实现对灾害源全面、动态的监测和预警分析,有效降低事故率,实现科技兴安强应急。

专栏4   应急管理数字化建设工程

1.建设应急灾害体验馆:采用数字多媒体、VR等高科技技术,通过展板展示、实景模拟、实物展示、互动体验等形式,融合声、像、光、电等效果,展示消防、安全生产、职业健康等方面的安全知识和防灾避险技能,建成面向全社会企事业职工和普通市民的“综合性公共安全教育体验基地”。

2. 建设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针对全区主要自然灾害重点风险隐患区域,建设集自动观测站、遥感、卫星、雷达、航空、视频等多种感知手段的单灾种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对水旱、地质、气象、森林火灾、地震等灾种的数据采集和监测预警。

3.建设高危行业企业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推进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工贸行业安全生产监测预警系统等项目建设,以感知数据为支撑,构建风险监测预警模型,实现对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辨识分析、综合监测、智能评估、精准预警。扩大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动态安全监控范围,推动建设覆盖区乡(镇、经开区)村(社区)三级的一体化安全生产动态监管体系,实现非煤矿山、危化等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动态监控全覆盖。强化安全生产风险的分类分级管控,为重点监管、精准执法、科学施策提供支撑,实现区、乡镇(街道、经开区)、企业三级联网的风险预警。

4.建设城市安全感知网络:依托智慧益阳城市建设推动交通、住建等相关部门针对大型建筑、大型公用设施、地下管网及综合管廊、公共空间、城市交通、消防重点单位和重大活动保障,建设感知网络,汇聚城市安全感知数据。通过专线/政务网等方式接入汇集相关横向部门已有系统(如“两客一危”车联网管理系统、雪亮工程等)的城市安全感知数据,为城市安全隐患的深入发掘、异常情况的及时预警、处置过程的全程监控和灾后情况的全面评估提供精确、及时和有效的感知数据。

5.建设应急广播平台:以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为基础,完善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系统,建立应急信号主备传输链路,部署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系统,加强对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运用,充分运用广播电视基础设施资源,深化拓展应急广播服务效能。推进应急广播运行维护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应急广播运行维护体系,推动应急广播运行维护经费纳入各级财政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范围,着力提升基层应急广播建设整体水平,提高基层应急广播覆盖面和适用性,确保应急广播信息服务到村、到户、到人。

6.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建设大气环境气象监测预报评估服务系统,建设智能网格气候预测和气候服务框架指标系统,提升应对气候变化和极端事件能力。加强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建设。优化生态系统保护气象观测站网,提升生态系统保护气象综合监测服务能力。建立生态环境遥感业务系统和生态气象监测评估业务系统。强化重污染天气预警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应对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业务体系,夯实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基础,积极开展生态修复保护的气象保障服务。

7.水文监测能力建设:开展水文站网和监测能力建设,强化水文预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提升水旱灾害防御体系能力建设,实现预报科学化、调度智能化、情景分析自动化、应急处置可控化。

8.有害生物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完善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网络,推进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和防治减灾体系,加强生物灾害预警,实现统防统治、绿色防控。

(四)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工程

实施基层应急管理创新行动,全面推进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全面加强基层应急管理执法力量建设,夯实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基层基础。

专栏5   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工程

1.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在应急管理局加挂“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牌子,组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由应急管理部门管理,以应急管理部门名义统一执法。加强应急管理执法人员培训,提高执法能力水平,规范乡镇(街道、经开区)应急监管人员执法资格培训、复训工作,确保执法人员培训率和持证上岗率达100%。强化年度执法计划导向,科学编制年度监督检查计划。依托“互联网+监管”平台,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

2.应急管理网格化建设。加快乡镇(街道、经开区)、村(社区)应急管理网格化建设,将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等风险隐患巡查以及避险转移、抗灾自救等应急管理工作纳入网格员职责。

3.应急装备标准化配备。各乡镇(街道、经开区)按规定配齐应急救援装备和应急保障车辆。加强对已配备的生活物资、设备、设施进行维护保养,并组织设备、设施的使用人员进行培训,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4.基层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推进应急救援服务站建设,并按标准落实用房、装备和人员配置。强化基层应急队伍救援能力建设,全面开展应急管理教育培训,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内容。每年组织开展网格员应急管理业务培训,提高风险识别和应急处置能力。

(五)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工程

充分发挥消防救援队伍主力军作用,全面整合水上救援、工程机械救援等专业应急救援力量以及社会救援力量,打造部门专业防、企业主体防、基层属地防和社会广泛防四个方阵的常备救援力量体系。健全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共训共练、指挥协同、救援合作等机制,强化制度设计、人才培养和救援训练。

专栏6  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工程

1.织密乡镇街道应急管理网络:建立乡镇街道消防安全管理机构和村(社区)消防安全管理组织,新建消防二站,落实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实现城乡综合消防应急救援力量全覆盖。整合社会资源协同共治,积极引入社会机构和专业人员参与消防工作。推进消防应急救援训练基地和战勤保障消防站建设,配齐配强模拟训练设施。

2.构建更加完备的应急救援能力体系:完善消防救援队伍力量格局,建立一支适应多灾种应急需要的应急救援机动队伍(约30人),承担森林火灾、洪涝、地质灾害等重大灾害事故救援任务。全面落实各种形式消防队伍的联勤联训联动机制,全面提升综合应急救援实战能力。加强危险化学品、水域救援、重型工程机械、抗洪抢险、森林灭火、地质灾害等专业救援队伍建设。推动建设企业专职队、单位微型消防站,积极发展志愿消防队、民间救援队。强化调度指挥、建强训练基地,健全训练体系。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结构合理、一专多能、专常兼备的专业化应急救援人才队伍。探索与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合作培养卫勤人才,依托现有医疗卫生机构组建灾害事故应急医疗保障基地。2025年所有消防员持职业资格证上岗率达到100%。

3.建设应急救援装备科技支撑体系:大力实施标准化装备配备,按标准补齐救援装备,配强特种攻坚装备。消防救援支队、大队配备大流量排涝抢险车并配备砂石装载机模块,消防救援站配齐舟艇、舟艇运输车、应急运输车。消防救援支队配备装备模块化运输车和工程机械设备。加强“高低大化”“多密楼院”“老幼古标”等复杂环境以及灾后极限条件下所需的先进、适用救援装备配备力度,提高重大灾害事故极限条件下的综合救援能力。加强应急救援专业装备建设升级,深化装备升级换代,提高装备科技化、实战化水平。加快提升装备质量管理水平,加强应急救援队伍执勤车辆装备维保。建设城市灭火救援和地质、洪涝、森林火灾应急救援等现场应急指挥通信平台,配备各类灾害事故现场通信保障装备,加强大型无人机、通信车、卫星便携站、单兵通信装备等关键通信装备配备,提升现场应急通信保障能力。构建满足各类灾害事故实战需要的通信装备标准体系,形成“全天候、全地城、全灾种”的一体化应急通信体系。到2025年年底,形成适应多灾种的系统化、智能化、模块化、专业化应急救援装备系列。

4.建设应急救援战勤保障体系:配齐战勤保障人员和装备,实现重特大灾害全要素自我保障。消防救援支队配齐宿营车、冷藏车、被服洗涤车、救护车、淋浴车、移动卫生间等保障车辆,总队训练与战勤保障支队配备净水车。根据“全灾种,大应急”的职能任务,完成应急装备物资分级分类的储备。

(六)乡镇(街道、经开区)应急能力建设工程

全面开展以有领导班子、有应急管理机制、有应急预案、有应急队伍、有应急物资及装备、有应急培训演练等为主要内容的乡镇(街道)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进以有场地设施、有装备物资、有工作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村(社区)应急服务站(点)建设,全面绘制社区(村居)灾害风险图。加快建设基层应急物资储备库、预警设施等减灾基础设施,着力提升灾害高风险区域内“安居工程”等重点单位的设防水平和承灾能力,在典型自然灾害多发地的市县区支持建设具备应急指挥、救援功能、应急演练、物资储备、人员安置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应急避难场所。

专栏7  乡镇(街道、经开区)应急能力建设工程

1.领导班子建设:设立由党、政主要负责人为指挥长的应急救援指挥部,结合实际制定各指挥部工作规则,明确指挥部成员单位及组成人员。明确党、政副职具体分管安全生产工作,明确承担应急管理工作的机构,统筹规划,配备与辖区应急管理工作任务相适应的人员力量。

2.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围绕事前预防、应急准备、事发响应、应急救援、事后评估、恢复重建,分别建立风险防控和监测预警机制、会商研判和快速响应机制、调查评估机制。按规定落实安全生产计划执法,建立各类风险隐患台账和执法台账。

3.应急预案建设:编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一对一”单项应急预案,做好各类专项应急预案衔接工作,提升应急预案的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应急知识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

4.应急队伍建设:组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指导或协助组建企业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救援志愿者服务队伍。明确队伍响应程序、培训演练要求、后勤保障措施、评估考核办法,实施规范管理。统筹各行业领域、各村(社区)、各村民小组、各屋场的各类信息员,组建综合或专门的应急信息员队伍。

5.应急培训演练:组织辖区内重点单位、重要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隐患点)以及水库下游河流低洼地带受威胁的群众开展综合性应急预案演练和培训。加强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培训和演练,组织乡镇(街道)应急管理人员定期培训,组织实施和督促应急管理人员、村(社区)应急管理员和辖区内企业负责人开展安全生产各项培训。

6.应急指挥救援设施建设:根据人口分布、城镇布局、区域特点和灾害特征,充分利用现有学校、公园广场等市政设施和人防工程,建设若干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城乡应急避难场所。按照国家要求,建设覆盖一定范围的具备应急避险、应急指挥和救援功能的应急救援中心。制定实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地方标准和管理办法,明确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要求和管理职责。

(七)综合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工程

完善防灾减灾基础设施,提升基层综合减灾能力,全面推进县级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交通运输和防汛防台抗旱等专业物资储备库建设、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

专栏8 综合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工程

1.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实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程,全面开展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森林火灾等灾害风险普查,构建周期性、常态化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机制。建立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管理制度,对事故多发地区地形地貌特征、灾害发生规律、风险隐患点分布、历史灾害信息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对可能遭受灾害强度等级进行估量,探索建立自然灾害红线约束机制。围绕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气象灾害等单一自然灾害及多灾种灾害链监测,推动自然灾害监测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升级改造监测网络。健全自然灾害分类监测和分级预警制度,建立防汛抗旱应急平台等单项监测预警平台,持续完善单项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增加重点区域监测网站密度和监测覆盖面,完成灾害高风险区域的监测预警数据接入共享。推进建设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预报发布平台,加强与“智慧广电”、新媒体平台等有机融合,推动各类信息接收终端广泛接入。强化自然灾害综合防御能力,健全灾后困难群众救助机制,加强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提升基层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能力和水平。加强灾情信息管理、灾损核查评估,提升精准核灾报灾能力,切实做好受灾群众应急救助、过渡期生活救助、冬春救助、倒损居民住房恢复重建等工作。

2.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稳步推进区、乡镇(街道、经开区)、村(社区)三级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实现应急物资智能化统一储备、统一调度、统一支配。

3.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按照“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长效化运作、全覆盖保障”要求,推进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切实提升避灾安置场所的辨识度及管理能力,强化避灾安置场所的服务保障能力和转移安置舒适度。到2025年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率达100%。

4.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开展综合减灾示范创建行动,力争每年新建2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每两年新建1个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5.森林火灾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组建“森林消防救援大队”,各乡镇招募队员,集中开展队列训练、体能训练、技能训练和业务常识训练等,定期进行考核,打造森林防火15分钟补救圈,确保一旦出现险情,能够快速应对、高效处置,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6.防汛抗旱水利工程提升。加强城市防洪排涝与调蓄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排洪排涝能力。进一步加强堤防防渗处理和大堤护坡建设,优先重要地段、薄弱地段,逐步对辖区内重点垸、蓄洪垸、一般垸的地方进行防渗、护坡,提升防汛抗灾能力。开展已建防汛抗旱水利工程风险评估,明确区域防汛抗旱存在的风险点、风险区、风险工程,加强城市防洪、水库、蓄洪垸、险工险段、重要堤防、在建工程、泵站、山洪地质灾害等重点防范工作。加强汛期预测预报预警,强化风险会商研判、防范,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备足用好抢险物资。加强巡堤查险处险和避险转移,对一线防洪大提清基扫障,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预警,加强水库除险加固和运行管护工作,规范堤防管理,及时科学处置险情和组织群众转移避险,建立完善的防汛抗旱减灾体系。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全面领导。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将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作为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要完善应急管理体制,细化工作职责,提升应急管理效能。各乡镇(街道、经开区)要切实履行属地管理责任,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逐项细化分解落实规划目标指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明确规划推进的计划安排、时间节点和阶段目标,确保规划任务有序推进、目标如期完成。

(二)加强支撑保障。财政、发改部门要对规划实施予以合理保障,加强政策、资金及立项等方面的支持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引导金融、保险、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工作,鼓励企业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形成政府、企业及社会多元化的安全生产投入机制。

(三)加强协调衔接。建立健全规划实施协调与衔接机制,加强重大政策、重点工程项目与政府规划纲要和国土空间规划衔接,编制各地、各部门规划实施工作任务分解方案,会商研究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合理配置资源,避免重复建设。

(四)加强监督考核。建立规划实施跟踪评估制度,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组织开展规划实施中期和末期评估、统计,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找出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加强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开展规划宣传和展示,及时公布规划的进展情况,营造全员共同参与和支持规划实施的氛围。

(五)加强人才培养。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专职人员培训学时,持证上岗,实行定期培训制度,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加强危化品、工贸、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监管力量,从理论和实践等方面制定专门培养计划;坚持普惠和倾斜基层一线的导向,健全完善应急管理职业津贴、应急救援专项补贴政策,切实增强职业荣誉感、归属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