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近年来,资阳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规划,精准施策,农业发展高质高效,农民生活显著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刘家湖村地处益阳市资阳区东北部,资水尾闾,洞庭湖南岸,因垸内湖泊刘家湖而得名。全村总面积15678亩,总人口2312人,党员102人。2006年,核定大中型水库移民240户601人,属“三级重点移民村”。在推动移民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中,资阳区不断探索新思路、新举措、新办法,着眼产业项目建设、人居环境改善、公共服务提升等重点内容,打造刘家湖村移民安置区产业发展新样本。
突出全局视野,把稳发展“指挥棒”。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关工作部署,围绕增强经济内生造血功能,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精力办实事,集中智慧办好事,努力实现移民增收致富。一是注重党建引领的关键性。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基础,支持村支“两委”干部外出学习交流,进一步开拓视野,强化创新意识,不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强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以“支部+土地流转+农民”的形式,创办刘家湖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探索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实现形式,集体成员边界清晰、集体产权关系明确的“农民集体所有”的合作经济。二是注重整体规划的前瞻性。立足湖区平原地域特征,围绕道路硬化、人行便桥、路灯建设、沟渠硬化、美化绿化等五大重点板块,统筹考虑产业用地、耕地、村民用地等因素,加强规划布局,绘制发展蓝图,认真完成“十四五”规划编制和省移民综合系统数据录入工作,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三是注重产业布局的实用性。着眼“洞庭水乡、幸福渔城”定位,深入挖掘刘家湖农场资源禀赋,分类规划稻鱼轮作示范区、瓜鱼轮作示范区、鱼花繁育区,成立村水产苗种场升级改造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推动水产苗种场升级改造,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发展质效。
突出基础优势,打出产业“组合拳”。始终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坚持精准发力,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保障供给链、完善利益链,推进鱼苗、水稻、西瓜等全产业链整体升级。一是实现产业规模发展。整合利用集体积累资金、政府帮扶资金,注册成立益阳市资阳区刘家湖国有土地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刘家湖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为农户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农业生产性服务,促进稳定增收。同时,积极招商引资,吸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资建设,探索形成新型经营主体、村级集体经济共赢的可持续利益链接机制。二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刘家湖村目前共有耕地3200亩、养殖水面1万余亩(其中池塘8000亩,大湖水面2500余亩,鱼苗孵化场一个)。结合鱼、水稻、西瓜三者共生互利特点及各物种生长发育对环境的需求,合理配置时空,探索总结出健康、生态、实用的“池塘稻瓜鱼轮作”生态农业模式。农户上半年干水晒底,在池塘底面种植水稻或西瓜,池坡种植西瓜;下半年收获水稻、西瓜,保留稻秆瓜藤,池塘灌水养鱼。通过稻瓜鱼共生互补,实现一水多用、一田多收。年亩均收获稻谷900斤、西瓜3000斤、鱼苗2000斤,亩均产值达6000至1万余元,相较传统种植模式每亩增收2000元以上,既确保了“米袋子”,又丰富了“菜篮子”,更鼓满了“钱夹子”。三是打造产业优势品牌。采取生态轮作模式,免耕、免肥、免农药,产品健康营养,生态环保,池塘稻瓜鱼轮作综合种养产业已成为特色经济产业。西瓜品类多样,成功注册“刘家湖”商标;鱼苗品种优良、成活率高,是中南五省重要鱼苗养殖供应基地;水稻籽粒饱满、软糯香甜,是茈湖口镇主要产粮基地。2022年,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近40万元,人均年收入24000元。
突出宗旨意识,当好群众“服务员”。始终将全体村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全链条政策供给,全过程保障到位,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合民意、遂民愿、顺民心,实实在在为人民谋利益增福祉。截至2022年,企业社保投保240人,灵活就业社保投保150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800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100%。一是在移民动态管理上不漏一户。根据上级文件精神,以每人每年600元的标准进行为期20年的帮扶。以原水库历史档案资料以及移民补助落实花名册为依据,由移民提出申请,经村、乡(镇)、区组织审核、登记、三轮公示确认无误后列入移民补助对象。按照“只减不增”的原则对移民村及人员进行动态管理,及时调整更新,充分保障合法权益。二是在乡风文明建设上不落一人。用好用活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青少年活动室、留守儿童活动室等文化阵地,完善村规民约,培育乡风文明新气象。科学制定培训计划,常态化开展水产养殖、家政康养、生活服务、农业生产等培训,提高创业就业竞争力。三是在人居环境整治上不留死角。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统筹垃圾分类、污水处理、厕所革命及村容村貌提升。深入开展“清河行动”和“清四乱”专项治理行动,积极引进污水处理设施,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对河流两侧畜禽养殖户进行综合整治,营造和谐共生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