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标扩面增实效兜底解忧保民生 --我市2024年社会救助工作综述
发布时间:2025-01-27 08:51 信息来源:区民政局 作者: 浏览量: 【字体:

  社会救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托底层和安全网,事关群众衣食冷暖,事关社会公平正义。2024年,我市社会救助工作锚定“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的工作目标,持续健全完善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急难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实现社会救助从“保基本”向“防风险、促发展”转变。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市共保障城市低保2.25万人、农村低保9.35万人;保障城市特困人员1680人、农村特困人员3.19万人;临时救助5.55万人次。

  适度提标,“兜住”底线“保基本”。2024年,市民政局充分认识社会救助兜底救急的功能定位,聚焦社会“沉默的少数”,推动救助保障水平与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保障范围从在册困难群体向潜在困难群体延伸。

  为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水平,落实"提高城乡低保标准”省市重点民生实事任务,市民政局、市财政局联合印发《关于提高困难群众救助保障相关标准的通知》,明确从2024年1月1日起,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指导标准由650元/月提高到700元/月,城市特困供养指导标准由10140元/年提高到10920元/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指导标准由5000元/年提高到5400元/年,农村特困供养指导标准由6500元/年提高到7020元/年。同时,下发《2024年“提高城乡低保标准”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实施工作方案》,督促各县(市、区)分别出台城乡低保提标文件,在补发1至3月提标资金的基础上,按照新标准按月及时足额发放各类困难群众救助资金。据悉,此次提标惠及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以及临时救助对象共计20余万人,全年困难群众救助资金累计支出8.33亿元,较上年增长1.34亿元。

  及时救急,“兜好”底线“强服务”。“没想到,现在的救助还能主动上门,太及时了,帮我家解了燃眉之急。”家住南县南洲镇南洲村的蔡某对上门回访的民政干部感激地说。据了解,46岁的蔡某于2024年3月被诊断为左肺腺癌并转移,完全失去劳动能力,他的妻子还要在家照顾3个在读的孩子,无法外出务工,全家生活十分困难。当地民政部门了解这一情况后,主动上门为蔡某一家准备申请材料。后经入户调查和经济状况核查,于2024年5月将其整户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此外,镇村干部定期上门看望,帮助蔡某解决实际困难。

  2022年,市民政局联合11个部门出台《低收入家庭认定及救助帮扶实施办法》,明确低保边缘家庭认定条件和程序,以及相关部门对低收入家庭的救助帮扶内容,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发展服务类救助,推动社会救助工作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社会救助覆盖面持续扩大。近年来,市民政局不断探索信息技术与社会救助融合发展道路,搭建以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和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为基础的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推动实现县级民政部门与人社、自然资源规划、交通运输、医保、应急等26个部门共享保险、营运车辆、医疗救助、救灾救助等27类信息。“近年来,不时有一些困难群众因遭遇意外事故、突发灾害、重大疾病等导致家庭生活水平急转直下。对此,临时救助就要充分发挥兜底作用,给困难群众雪中送炭,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工作人员介绍,我市有效发挥临时救助救急难作用,通过进一步优化临时救助审批程序,对重大突发急难事件实施“先救助、后审批”,有效发挥“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作用,提高临时救助的时效性。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市临时救助5.55万人次,累计支出临时救助金5169.65万元。

  实时跟进,“兜准”底线“促发展”。2024年12月,在市民政局的指导下,资阳区组织召开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试点工作推进会,统筹工作安排和人员配置,对相关政策措施、经办流程进行解读培训,推动形成政策性救助和开发式帮扶协调配合、资源统筹、优势互补、融合高效的新格局。

  2024年以来,我市积极探索防返贫帮扶政策和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试点改革,助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与防返贫监测融合,建立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互通模式,使低收入人口认定更精准、常态化救助帮扶政策落实更到位,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市民政局牵头搭建多部门联动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着力推进防止返贫监测与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互联互通。对已经认定的对象,市民政局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分层分类落实救助帮扶政策,实现救助帮扶全覆盖,并把救助帮扶结果收集录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实施跟踪管理,形成帮扶工作闭环。同时,指导县(市、区)按月开展“三比对”工作,督促县(市、区)精准核算救助家庭经济状况,加强数据信息核对比对,实现精准社会救助。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市共认定低保边缘人口38181人,其中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18209人,累计发放救助金5425.11万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