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以来资阳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情况分析(第一期)
发布时间:2008-01-05 08:39 信息来源:资阳区政府 作者: 浏览量: 【字体:

资阳区的前身为原县级益阳市,益阳素以“鱼米之乡”著称。然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资阳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1949年8月,益阳和平解放,从此资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建设社会主义,为摆脱贫困和落后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解决吃饭问题是民生的根本问题(1949~1978)

解放初期,资阳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1949年工农业总产值只有526万元,到1952年也只达到1730万元(按当年价格,下同),从而使6万多总人口中的就业岗位很少。1952年社会劳动者人数为5786人,只占总人口的9.22%。每户平均人口为3.8人,这就意味着近3户家庭才有一个就业者。1952年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居民的消费品人平只有215.54元,这就无可置疑地反映出解放初期当时人们很低的收入状况和购买力水平。就业岗位少,收入微薄,养家糊口难是城乡居民生活贫困的根本所在。

经济增长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经济增长快,经济总量大,意味着可以向社会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居民生活水平就能够迅速提高。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直至改革开放初期,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都在57%以上,农村居民则高于60%。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划定贫困与富裕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绝对贫困,50%至59%为勉强度日,40%至50%为小康水平,30%至40%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所谓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的支出占家庭总支出或总收入的比例。资阳区无疑也不例外地要面临解决吃饭问题这个民生的根本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经过20几年的建设,资阳人民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1978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已达27814万元,社会劳动者人数已增至74690人,占总人口139279人的一半以上,达到53.62%。平均每户家庭人口为4.23人,而每户家庭就业人口已达2.27人。充分的就业使人们的收入状况和购买力水平明显提升:1978年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居民的消费品人平已达443.57元,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的1952年增长了1.05倍。一个无法违避的事实是如果极“左”路线的影响,资阳人民的生活还将更上一个台阶。

二、努力提升到温饱型生活水平(1979~1993)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到撤市设区前,由于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形势发展很快。这一时期人民生活基本实现了温饱。

资阳人民经过14年的建设,在撤市设区前的1993年国内生产总值已完成13.06亿元。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3.18亿元,比1978年增长7.34倍。14年来,在全区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大增强的同时,城乡居民收入有了大幅度的增长。1993年末,全区职工工资总额2.68亿元,职工人均年货币工资2907.85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937.85 元;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53亿元, 人均储蓄额由1978年的58.8元增加到1993年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