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将“红马甲”作为职业装,“红网格”作为服务区,每天穿梭在城市的各个小区、各条街巷,深入宣传惠民政策、广泛收集民情民意、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他们好像有多重身份,有的人说他们是宣传员、指导员,也有人说他们是联络员、调解员,还有人说他们是卫生员、代办员......其实他们只有一个身份——网格红管家,让我们一起来倾听这些“神秘人”的故事吧。
薛建宁:服务群众贴心人
“老伯,这么晚了你怎么一个人还在这里晃悠啊?”“我找不到路了”……这是大码头街道鹅羊池社区“红管家”薛建宁在开展晚间网格巡逻时,与家住在和顺家园小区的78岁的患有老年痴呆的刘爷爷之间的对话。
看着老人神情紧张,呆板,一直重复这句相同的话,他就很担心,便上前询问。见老人不说话,他便将老人请进旁边的居民家中,为其倒上热腾腾的茶水,并耐心的跟老人交谈。十多分钟后,老人终于开口讲话,但由于老人思维混乱,语言表达也不清晰,根本无法从老人嘴里问出有用的信息。但看老人的穿着,身上穿着一套睡衣,脚上穿的也是拖鞋,估计出来也不久,应该离家不会太远,于是他就只能用最 的方法——遇见居民就带着老人上前进行询问及辨认,帮老人回家。
功夫不负有心人,花了1个多小时,连续询问了十多个居民后,终于有一个居民辨认出了老人,老人于是便被送回了家。“老人到家之后,他的亲人喜出望外,说老人前些年患老年痴呆症,当天家人外出做事,回来发现他不见了”。
白天到网格看看,晚上在网格转转,已经成了薛建宁每天雷打不变的习惯,在薛建宁等“红管家”的治理下,网格楼道里坏了多年的灯亮了,地面污水四溢无人过问的现象不见了,卫生费有人代缴了……
熊 燕:社区治理主力军
“好的歹的,都跟她说了,这个刘奶奶啊真的是油盐不进!熊主任这次看样子只有你出马才搞得定了!”接完电话,一网格网格红管家熊燕就匆匆出了门。
原来是刘奶奶从乡下运了很多盆栽蔬菜放在道路的两侧,把道路当成了自家的“菜园子”,车辆进出非常不方便,周围居民跟刘奶奶理论了很长时间,问题没解决,气倒受了不少。
“刘奶奶,这些菜你看你是自己搬走还是我们来拖走,你自己选择,住在这里的居民都很有意见了,众怒难犯!”看到雷厉风行的熊主任,刚才还骂骂咧咧的刘奶奶顿时就像“孙悟空戴上了紧箍咒”,完全没有了嚣张的气焰,小声地回答:“我能搬到哪里去?”话音刚落,熊主任就叫人把盆栽菜全部拖走了。旁边的居民开玩笑说:“熊主任来了就算不吭声,只要来‘刷下脸’,就没有解决不了的矛盾。”
“我有时候是嗓门大一点,样子吓人点,但我的心还是好的,我也是想尽力为居民办点好事,做点实事。”熊燕经常这样说。
他们只是大码头街道鹅羊池社区众多网格红管家中的一员,他们所做的也是其中的一个小缩影,无论是疫情防控,还是普法宣传、平安巡查、应急救援、邻里相助、矛盾化解......都有他们的身影。
近年来,大码头街道鹅羊池社区以“党建引领”为主线,发挥社区党组织主体作用,建立以小区为管理单元、“红管家”为骨干力量的区域性社区治理网络,彰显“红”的特色,体现“治”的成效,真正让基层党组织在小区“活”起来,让红色物业在小区“红”起来,让老百姓幸福感“升”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