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回事?派一个瘸子来?”2023年5月,当驻村第一书记谢国杰第一次走进茈湖口镇均安垸村报到时,村民的一句玩笑话,道出了满满的怀疑。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戏称为“瘸子书记”的驻村干部,在这两年的时间里,用一根拐杖和一颗真心,一步步走进了村民的心里。
谢国杰走访群众 从“瘸子”到“书记”:
拐杖叩开百姓心门面对初始的质疑,谢国杰没有过多解释,他选择了最直接的方式——行动。报到第二天,他就开始了走村入户。下雨天,道路湿滑,行走不便,但他只是紧了紧手中的拐杖,继续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赶,一趟一趟地走访,一家一家地沟通。“谢书记来的次数多了,我们都不好意思了。”一位村民回忆道。就是在这“一趟一趟”中,谁家有困难,谁家需要帮助,谢国杰摸得一清二楚。当他帮助村里的几户脱贫户成功向区民政局申请到每户2000元的临时救助时,村民们看在眼里,暖在心里。那根拐杖,不再是“弱势”的象征,而是驻村第一书记坚韧不拔、一心为民的见证,稳稳地撑起了村民对他的信任。
谢国杰主持召开屋场会 从“宜居”到“宜业”:
美丽屋场点亮新生活熟悉村情后,谢国杰开始谋划村庄的长远发展。他深知,美好的生活环境是村民幸福感的基础。他积极推动“美丽屋场”建设,项目惠及40户287人的生产生活,其中包括5户14名脱贫(监测)户。过去,均安垸村的屋场空坪,常是杂物乱堆、杂草丛生;如今,曾经的垃圾死角被清理一空,破败的围墙被修葺一新,昔日蚊蝇滋生的排水沟也变得清澈畅通……一位村民乐呵呵地说:“现在路上干干净净,村里亮堂了,感觉整个村子都有了精气神!”环境变美了,谢国杰的心思就想得更远了。如何让“美丽环境”转化为“美丽经济”?他鼓励村民发展庭院经济,“咱这房前屋后就是宝地,种上菜、养上鸡,自家吃着新鲜,多出来的还能卖钱!”就这样,在他的推动下,曾经的闲置空地变成了小小的种植园、养殖场,环境改善的红利直接装进了村民的钱包。
均安垸村空地变种植园 从“个体”到“集体”:
产业造血激活一池春水“村里要想发展,集体经济必不可少。”这是谢国杰牢牢认定的道理。他“就地取材”,挖掘本村的致富典型。村民王某等通过稻虾套养实现年收入十几万元,他就把王某的稻虾田变成他的现场教学点,鼓励村民学习王某的生产模式,激励更多村民加入特色养殖行列,“大家都是乡里乡亲,老王能成功,说明在咱们村稻虾套养这条路能走得通!”他“借船出海”,主动学习其他村集体经济的成功经验。经过多方考察,他瞄准了丝瓜种植产业,正全力推动一个三百亩左右的丝瓜种植项目在均安垸村落地,为均安垸村的可持续发展装上强劲的“造血”引擎。“这个项目要是落地了,不仅能有效盘活土地资源,还能为村里上百名在家的中年妇女、老人等‘半劳动力’创造‘家门口’的就业机会,为村集体带来每年5万元的入股分红。集体有了收入,村里修路、保洁、帮扶老人就有了底气,这才是惠及全村的长久之计。”
谢国杰为群众讲解政策 退伍不褪色:
基层一线续写军人本色“投身乡村建设,首先要先把心真正留在基层。”谈及扎根乡村,驻村第一书记谢国杰语气坚定。从2016年在迎风桥镇驻村工作开始到担任茈湖口镇均安垸村的第一书记,谢国杰的驻村生涯已近九载。五年的军旅生涯,将他锤炼成一名意志坚定的战士;而今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身体的不便不曾让他停下脚步,工作的千头万绪更点燃了他攻坚的斗志与激情。他说:“困难和辛苦都不算什么,每当看到村民们的笑脸,见证村庄焕发新生,我内心就充盈着无法替代的满足与喜悦。”他将根深深扎进基层的土壤,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退伍不褪色、转业不转志”的军人本色与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如今在均安垸村提起谢书记,村民们的脸上无不洋溢着敬佩和感激的笑容。那个曾经被戏谑的“瘸子”,早已成为大家心中最可靠的“贴心人”和最有力的“领路人”。他走过的每一步,都踏在了均安垸村乡村振兴的鼓点上,也深深地印在了村民的心坎里。
简介:谢国杰,资阳区商务局干部。2016-2023年,历任迎风桥镇牛角仑村驻村工作队队员,第一书记、队长。2023年5月至今,任茈湖口镇均安垸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队长,队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