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资阳区汽车路街道人民路社区,张阿姨牵着孙子的手,步行5分钟将他送到人民路小学,转身又用10分钟在附近的桥北综合批发市场买好了当天的新鲜食材。这个用脚步丈量幸福的15分钟“生活半径”,既浓缩了老城区的市井烟火,又传递出城市治理的民生温度。
市民购买新鲜食材
小圈兜住烟火气,便民圈出幸福感。便民生活圈的价值,早已超越买菜方便的表层意义。于居民而言,它破解了老城区设施老、距离远、办事难的痛点,让上学、就医、购物等需求在步行范围内得到满足,将碎片化的“微幸福”汇聚成稳定的幸福感。于城市而言,它激活了老城区商业的“毛细血管”,通过补齐业态短板催生新消费场景,在惠民生与促消费之间找到精准平衡点。有数据印证着这份价值:资阳区13个便民生活圈已辐射24万居民,满意度达96.2%,更创造了大量家门口的就业岗位。
这样的民生工程落地,源于对现实的精准把握。作为益阳市的老城区,资阳区曾面临商业设施落后、服务网点零散的困境。生活更便利,成为城市升级的迫切诉求。该区没有盲目跟风改造,而是立足老城区特性,将便民生活圈作为破局关键,既回应民生关切,也为内需增长找到新支点,这正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具象化实践。

老旧小区改造后,市民生活更便利
其成功密码,藏在精准施策的细节里。资阳区走出了“试点先行、总结经验、全面推广”的特色路径。先以人民路等社区为试点,摸透居民需求后再全面推广,避免“一刀切”。商业布局上精准发力,引进新印象等超市,将便利店纳入老旧小区改造,构建综合超市+社区超市+便利店的三级网络,仅人民路社区就聚集百余家服务网点。更延伸出爱心食堂、智慧书屋等品质服务,连“小修小补”都纳入布局,让圈里既有烟火气更有温情。
益老食堂
做好这件民生实事,核心在“实”不在“虚”。资阳区的实践证明,要像绣花般精准,先摸透人口结构与需求清单,再“缺什么补什么”。要善于整合资源,将便民设施与老旧小区改造、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结合。更要留足烟火气,让连锁商超与夫妻小店共生、数字服务与传统业态互补。
小圈大爱,便民直达。15分钟的路程,丈量的是距离,承载的是民生。资阳区的便民生活圈告诉我们,城市治理的升级,不必全是宏大叙事,把群众的柴米油盐办踏实,让“家门口的幸福”触手可及,就是最动人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