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资阳要闻
我市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纪实
发布时间:2007-09-26 10:49 信息来源:周佩玲 作者: 浏览量: 【字体:

  本网讯 我市农村综合改革之后有最直观的一项数据:
  据测算,全市减少乡镇48个,精简事业站所766个,每年节约行政成本7000多万元;全市分流人员10035人,每年可减少各类支出1亿多元。此外,乡镇事业站所经费由财政保障。
  农民负担减轻的程度显而易见。如果说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增收,才是农村综合改革的最终目的,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我市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是成功的!
  2005年6月,省委、省政府把益阳确定为全省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同年7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沅江市先行试点。沅江市的先行,为全市的农村综合改革导航。同年11月,全市改革全面启动,至上月,全市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完成。
  在这次农村综合改革中,我市进行了三项重大改革。一是乡镇机构改革。统一设置乡镇行政机构,简称“四办一所”。调整乡镇区划,全市144个乡镇(街道)调整合并为96个,精简48个,精简了33.3%,乡镇领导职数由1294个精简到705个,减少589人,精简了45.5%,乡镇事业单位编制总数减少10035人,精简了63.4%。每年乡镇财政仅人员工资支出就可减少2000多万元以上。二是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以落实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重点,着力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提高教育质量,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健全了全市中小学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教育支出,实现了“保入学、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的目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全市调整撤并中小学校139所;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教职工定编、定岗、定员和分流工作。全市共分流超编教师789人。三是乡镇财政体制改革。以增强乡镇财政保障能力为重点,合理划分县乡收入,科学界定县乡政府支出范围,全面推行“乡财县管乡用”,由县财政统一开户,统一核算。
  我市作为省农村综合改革的试点市,总结和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办法,有效破解了干部进退去留、人员分流安置、改革成本筹措、政府职能转变难题。
  从试点起航,全面稳妥推进
  我市被确定为试点市后,市委书记蒋作斌与分管农村工作的副书记、副市长一道,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时间的调研,深入到全市乡镇、村组,与村干部、七站八所的干职工和农民群众进行走访、座谈、探讨,先后召开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乡镇班子成员、村支部书记、事业站所负责人等多个层次的座谈会38个,认真听取干部群众的意见,采取现场了解、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等方法,了解乡镇机构、编制、人员、债务等方面的情况。
  市委、市政府深入调研之后,决定沅江市先行试点。
  沅江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的整体部署,在全省率先进行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在省、市各级领导的精心指导下,沅江市制定了周密细致的改革方案,同时针对要求,制定出了配套的实施细则,稳妥实施各项改革。在沅江改革完成第一阶段,即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乡镇班子配备完成后,及时总结沅江的经验和作法并予推广,适时启动了全市改革。
  全面启动全市改革之后,为了让改革稳妥进行,我市以沅江经验导航,各区县分管农村综合改革的副书记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在沅江举办了为期4天的培训班,由沅江市有关负责人传授经验。通过经验的传授和经验的不断积累,各区县进一步坚定了改革的决心和信心,进一步明确了改革思路,推进改革,顺利完成农村综合配套改革。
  “和谐”理念贯穿改革始终
  尽管这次改革的力度大,涉及的面广,但整个改革过程顺利,做到了改革和工作两不误,较好地实现了“改革软着陆,社会零震荡”。其经验是:“和谐”理念贯穿改革始终。
  农村综合改革涉及到利益格局的调整,势必会影响到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在农村综合改革中,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和谐改革”的理念,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阳光操作、有情操作、精细化操作。实行阳光操作,即在改革工作中,始终坚持公开透明,不搞暗箱操作。特别是在乡镇领导班子调配中,采取民主量化考评和多轮票决的办法,做到了留者服从、退者服气。实行有情操作,即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基层干部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在统一思想的过程中、在政策的制定上和实际操作中,都坚持有情操作,将思想工作做在前面,将不稳定、不和谐的苗头化解在萌芽状态。实行规范操作,即由于综合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操作难度大,因此必须统一政策要求,规范运作程序。在改革中坚持做到原则不变通,执行政策不走样,严格标准不降低,同时严格按法律程序和组织原则办事。实行精细化操作,即在制定政策、安排工作上,既强调共性,又照顾个性,力求全面、周到、细致,符合实际。不仅对改革方案中的每项具体改革都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和工作流程,而且对改革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精心制定了周密的工作预案和日程安排,尽可能避免程序设计上的漏洞。
  铲除“拦路虎”:破解改革成本难题
  要让改革稳妥进行,关键是解决分流人员“老有所养,现有饭吃”及偿还个人欠款等问题。“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成了农村综合改革的一个最大难题。
  当初经综合测算,我市改革需要成本1.9亿元。面对巨大的资金压力,除了争取市级财政支持一部分资金外,主要从盘活资产资源入手,想方设法筹措改革资金。一方面,全面进行清产核资,将乡镇和站所的银行账户、闲置土地、固定资产、债权债务等资产资源认真清理登记造册,查清底子。一方面,制定资源处置办法,规定所有资产资源处置所得资金,一律缴入财政专户,专门用于人员分流的补偿安置和办理养老保险,余额用于偿还乡镇债务。对乡镇撤并后的闲置办公场所设施、学校校舍等公有资产,进行评估和产权界定后,实行租赁或拍卖;对产权属乡镇的荒山、林地、湖洲、码头渡口、小型抗旱排渍机埠等资产,实行经营权租赁或拍卖;同时积极清收债权,核销划转有关债务,通过这些途径,全市共筹措改革成本4500余万元,破除了改革成本难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