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资阳要闻
全国人大代表益阳小组在专题调研中盛赞我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效果好
发布时间:2007-09-03 09:27 信息来源:资阳区政府 作者: 浏览量: 【字体:
  本网讯 8月31日至9月1日,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吴向东,省水利厅原厅长王孝忠,省湘剧院院长助理、国家一级演员王阳娟,益阳市委书记蒋作斌,益鑫泰麻业服装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胡资生,湖南科力集团公司董事长钟发平,湖南嘉利香料公司总经理谢清涛等全国人大代表益阳小组的7位代表,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和省人大常委会的统一安排,在我市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工作,进行了为期两天的专题调研,并盛赞益阳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力度大、效果好。

  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刘永寿,省人大常委会联工委主任王其林、副主任王良谷,省发改委巡视员罗尧舜,省经委副主任卓群,省财政厅农开办主任罗志宏,省林业厅纪检组长唐苗生等应邀参加了专题调研。市委副书记、市长马勇,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伍建国,市委常委、秘书长周再华,市委常委、副市长蒋跃建,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谢梦阳等陪同调研。

  调研期间,调研组成员不畏舟车劳顿,先后深入我市高新区、大通湖区和沅江市,实地考察了惠同新材料、晶鑫新能源、科力远、双龙橡塑、威霖鞋业、天运纤维板、天虹养殖、锦大特种水产、太阳鸟游艇、洞庭珍珠等企业生产与建设情况,以及洞庭湖杨树种植情况和佳宁娜广场、梓山湖高尔夫球场、大通湖河坝镇城镇建设运营情况。同时,调研组成员还参观了何凤山“生命签证”展览和市会议中心,听取了马勇代表市委、市政府所作的全市工作情况汇报。大家普遍感到此次专题调研虽然时间短,但内容很丰富,亮点纷呈,收获很大,感受很深,很受教育,很受鼓舞;都为益阳市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和巨大变化感到由衷的高兴,都对益阳市的美好未来充满了信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8月31日王孝忠代表看到我市湖区的喜人变化,满怀喜悦地挥笔写就一首《七律•赞大通湖生态农业》——“金秋时节大通湖,生态农业喜丰收;欧美意杨朝天耸,波尔山羊遍地游;鸭鹅成群富万家,鱼虾结对出千口;粮棉桑麻糖加油,瓜果飘香誉九州。”同时,调研组成员还根据此次调研了解掌握的情况,就如何进一步加快益阳的后发赶超步伐,从多个方面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吴向东在讲话中,盛赞益阳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力度大、效果好。他指出,益阳市是全省重点发展的“3+5”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近年来,特别是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益阳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加快发展主题,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带动战略,坚持工业强市、项目立市、开放活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来势喜人。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坚持科学发展,益阳市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效益提高。近年来,益阳市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和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性机遇,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用新型工业化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益阳经济呈现出速度明显加快,质量效益明显提高的喜人景象,开始进入又好又快的发展期。近四年来,益阳市地区生产总值、规模工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都保持连年增长,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0.8%、22.5%和15.2%。去年,益阳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均跃居全省前茅。今年1至7月份,益阳市完成工业增加值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速和增幅在全省排第二位,财政总收入增幅在全省排在第四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61.3%、增幅居全省第一位,非常了不起。

  第二,实施工业强市,益阳市新型工业化取得了重大进展。益阳是个农业大市,工业存在先天不足。益阳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部署,立足益阳的实际,正确把握新型工业化与现代农业的关系,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加快益阳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着力培育电力、造纸、装备制造、棉麻纺织、食品加工、建材等八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中小企业,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一是通过实施新型工业化带动战略,突出抓大工业,突出招商引资。2006年益阳市的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25.7∶30.8∶43.5,工业比重首次超过农业,实现了三次产业结构质的飞跃。二是形成了一批支撑益阳工业的支柱产业。近几年来,益阳市引进投资上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130个,其中引进国内500强企业和上市公司达36家,中核、中冶、中国电力、浙江康超、上海国之杰、西部矿业、紫金矿业、中联重科、吉林化纤等一批战略投资者先后入驻益阳,进一步发展壮大了益阳的产业支柱。三是坚持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引导优势企业、优势项目、优势产业向园区集中,推动了益阳市工业向集约、高效、规模方向发展,收到了好的效果。比如,此次调研组在高新区考察的惠同新材料有限公司、晶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科力远高技术有限公司、双龙橡塑机械有限公司,都是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企业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外向度高,发展潜力大,经济效益好,对财政的贡献大,大都在国内、国外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领先的产业地位。四是加强了对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工作,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 今年上半年,益阳市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排全省第四位。

  第三,发展现代农业,益阳市农业产业化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了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益阳市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推进农业产业化,使益阳传统农业优势得到了进一步发挥。一是探索建立了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长效机制。益阳市成立了全国首家农业产业化局和茶叶局,设立了农业产业化引导资金,建立了建设现代农业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把现代农业发展纳入了对各区县(市)政府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建设了一批优质农产品基地,形成了一批知名的农产品认证品牌。目前,益阳的优质农产品基地已突破1000万亩。三是支持发展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益阳市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了22家,益鑫泰、陈克明面条和辣妹子等享誉省内外。四是重视调动发挥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湖南天运林工集团坚持以营林生产为基础,以林板材一体化建设为主导,不断创新产业模式,综合开发利用林业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短短几年,由单一营林发展为集林业资源培育、林下产业开发、森林产品加工销售、林业投资贸易于一体,集经济、社会、环保、血防等效益于一身,下辖天运生物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天虹养殖有限公司、天健纤维板有限公司、湖南蟠桃酒业有限公司和湖南天威投资有限公司五大企业,具备年产值10亿元生产潜能的湖南省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速度之快,效益之好,令人惊叹。还有大通湖区和沅江市的几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都是全省农业产业化的典型。代表们实地考察之后,都感到精神振奋,进一步增强了推进我省农业产业化的信心。

  第四,发挥后发优势,益阳市经济社会发展前景喜人。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省委、省政府启动以长株潭三市为中心,1个半小时通勤为半径,包括岳阳、常德、娄底、益阳、衡阳在内的“3+5”城市群建设,为益阳市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十一五”期间,益阳市全力构建集火电、水电、风电、核电于一体的多种能源并举的大能源格局,打造中部地区地级市最大的能源工业基地,随着益阳电厂二期、资水梯级开发、黑茶产业化工程、多晶硅等一批重点产业项目相继启动实施,一批中央企业和上市公司陆续进驻益阳,益阳的支柱产业越来越强,经济增长点越来越多,益阳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正在逐步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来势非常喜人、后劲足,跻身全省“第二方阵”的发展目标是完全可能实现的。此次调研结果表明,益阳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思路是正确的,措施是有力的,效果是明显的,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

  同时,吴向东对我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当场提出了六点建议。他指出,益阳市与我省其他市州一样,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也还面临着一些应该引起重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总量偏小,经济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规模大、支撑和带动能力强的企业还不够多,优势产业优势不明显;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偏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就业压力大;农产品加工业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等等。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加强,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3+5”城市群建设,打造湖南经济核心增长极等。面对这些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建议益阳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一,坚持科学发展,注重环保节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环保节能问题既是一个当前面对的紧迫问题,也是一个长期发展的战略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新型工业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注重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强调可持续发展。由于历史和传统原因,益阳的工业底子薄,推进新型工业化任务光荣而繁重。益阳市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必须坚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与环保节能统一起来,一定要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今后不管是新建的还是引进的企业,首先要符合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要求。前不久,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在株洲市视察时,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路明同志提到:江苏省无锡市人均GDP已达到7000美元,今年因太湖暴发蓝藻,水质严重污染,居民做饭只能用矿泉水,洗澡要开车到宜兴去,无锡人自称自己是生态难民。路明同志感慨地说,人活到这个程度,再富有,生活又有什么意思呢?这话很深刻。希望益阳市高度重视环保节能和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下决心淘汰那些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生产力,用发展的办法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将发展的速度、质量、效益和资源环境可承载的能力结合起来,大力发展集约型经济、循环型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