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动态
【寻根说字】益阳说“益”
发布时间:2016-08-25 15:54 信息来源:转载自益阳在线 作者: 浏览量: 【字体:

 

  益阳秦朝置县,直到1950年,才将益阳县城关区划出来升为县级益阳市。益阳市直属于当时的益阳专署。这是益阳作为一个城市的起点。1994年3月,国务院批准撤销益阳地区,设立地级益阳市。原益阳县、益阳市分别以资水为界,以南改为赫山区,以北改为资阳区。

  因为中国位于北半球,以中国人的视点来观察太阳,会是从东方升起经由南方最后落到西方。山的南面是向阳坡,山的北面是背光坡,山南的日照一定较北面充足。所以,山南为阳,山北为阴。从水的角度说,由于中国地形大致是西北高,东南渐低,水多是从西北流向东南,南岸较容易受到河水的侵蚀,形成南湿北干的情形,故称水北为阳,水南为阴。中国地名里的阴、阳就符合这个规律:处在山南与水北的地方谓之阳;处于山北与水南的地方谓之阴。传统的益阳县城处于资水之北,按说应该叫资阳,怎么会叫益阳呢?

  要讲清这个问题,得先说一下资江。

  在邵阳县霞塘云乡双江口夫夷水与都梁水汇合之后,才称作资江。夫夷水“导源于广西兴安县金紫山,俗名江头,即《水经注》少延山,自全州大埠头以上,土人皆谓之西延,即少延之转音也”(清嘉庆《新宁县志》)。资江的南源夫夷水,于新宁县崀山镇窑市村塔子寨由广西进入湖南的邵阳市境内。193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析全县(今全州)和兴安县置资源县,奠定了夫夷水作为资江正源的地位。

  西源都梁水,源出今城步苗族自治县青界山黄马界茅坪坳。历史上是以都梁水为资江正源的。

  有关资江名称的由来,已难以确考。清道光年间《宝庆府志》总纂邓显鹤在《资水辨》一文中称:“今以《图经》水道考之,都梁水即资水之经流济水,乃都梁水之别名,而资水之转音耳。”也就是说,邓显鹤认为资水是由都梁水的别名“济水”的读音变过来的。因为在湘南方言中,祁阳念“兹”阳,济南喊“渍”南,家门口的这条“济水”在下游益阳人听来是“资水”也在情理中了。何况古汉语中,“资者,人之所藉。”“资”相当于今天所说的资源。古时人们靠水而居,水就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资源。于是崇文尚古的益阳人口口相传,与上游人统一起来,慢慢将益水改叫为资水、资江,便约定俗成,非常好理解了。

  资江在邵阳境内才谓之资江(即“济江”)。不论资江与益水,哪一个命名更早,在地理见识尚有限的古代,这两个名称都极有可能是单独命名的。当时的益阳人不知道益水的上游叫资水,当时的邵阳人也不知道资水在益阳被叫作益水。

  至于益阳之名,据东汉人应劭说:“在益水之阳,当为县名。”清人周树荣有“益阳赋”云:“益水所经,水北曰阳,县以此名。”经流益阳之资水,古时称为益水。县治在益水之北,故称益阳。

  那么,资水流到益阳这个地方,怎么会取名益水呢?古人没有留下明确记载,但我们可以从文字学的角度给出解释。

  益,从水从皿,《说文解字》:“益,饶也。”饶字就是“满”的意思。益字,下为皿,器皿,上为横写的“水”字。“益”就是“器皿里装满水”。水满则溢,“益”是“溢”的本字。《吕氏春秋》:“澭水暴益。”其中的“益”用的就是本字本义。后来字义分化,“水满则溢”的“溢”左边再加了三点水。而“益”则只表示利益、有益了。像这种例子很多。比如,“闵”是“悯”的本字,后来字义分化,加一竖心旁来表示怜悯之“悯”,而本字“闵”只当姓氏用。

  资江由邵阳流到益阳,一路都是在山间穿行,到达洞庭湖区,水经常会益(溢)出来,需筑堤防汛。“益”(溢)是当时的益阳人最容易想到的名谓。后来,“益”与“溢”字义分化,“益”有了更吉祥的含义,但许多后人却已经看不懂这个命名的来历了。

  小益阳市降为区之后,为避“益阳市”之“讳”而改名“资阳”,既符合传统的阴阳概念,又不必绕“益”这个弯,一目了然,虽无创意,但恰如其份。只可惜与四川的地级市“资阳”重名。资阳市的“资”也因水而名,资阳市位于沱江之北,而那段沱江古时也曾名资江。可知,同江异名并非孤例,江苏、上海那段长江还叫扬子江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