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资阳区法院沙头法庭联合辖区镇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村委会,成功调解一起因邻里关系不和引发的健康权纠纷,让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实现“调解即履行、案结事也了”,彰显基层治理中多元解纷机制的实效性。
村民李某与石某家相邻,原本关系和睦,后因相互猜忌对方议论自家是非,于2024年4月发生肢体冲突,导致李某轻微受伤,产生医疗费用及其他损失8万余元。沙头法庭受理此案后,没有简单以对错定论,而是分别走访双方家庭,耐心倾听诉求,了解到李某认为自己受伤理应获赔,石某则觉得对方先出言不逊才引发冲突,不愿意赔偿,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调解现场
调解过程中,法官从法律角度解读打架行为的责任认定及赔偿标准,镇综治办、派出所工作人员从邻里情谊、村民和谐的角度疏导情绪,村委会结合两家平时在村里的表现,用身边人、身边事举例,引导双方换位思考。经过多次联合调解,石某认识到动手打人的错误,自愿赔偿李某医疗费及各项损失共计32000元;李某也表示愿意谅解,承诺今后将理性处理邻里问题,两人握手言和。
“原本以为这点事要闹到法庭上‘撕破脸’,没想到法院和政府部门的同志这么耐心,不仅帮我们解决了问题,还保住了邻里情。”石某在调解协议上签字时感慨道。
邻里纠纷常因“一口气”而起,化解纠纷的关键,在于耐心倾听、溯源求真。一次坦诚的对话,往往胜过千百法理;一次次耐心的询问劝解,最终换来矛盾纠纷烟消云散。下一步,区法院将继续优化多元解纷机制,凝聚更强调解合力,最大限度满足当事人的诉讼需求,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