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前,没想法不开窍,过一天算一天;脱贫后,有思想向‘钱’看,过一天赛一天。”这是沙头镇华兴村贫困户邓树清一家脱贫前后生活的真实写照。
邓树清,身体残疾,弱劳动力。妻子也是精神智障,无劳动力。儿子邓志勇为了照顾家庭,一直无法外出务工,在家周边打零工来补贴家用,家庭条件困难,邓树清一家在2014年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了解到他家困难后,帮扶干部立即帮其申报了低保并介绍公益性岗位、产业基地务工。“现在党的政策好,各级干部也很关心我们困难群众。但仅靠政府的帮扶也不是长远之计,还得做点自己的事情。”邓志勇经常沉思到。
“贫穷,意味着落后,要甩掉贫穷的帽子,就必须通过发展自己的产业,勤劳致富。”邓志勇眼神坚定地对父亲商量道。父亲邓树清也很支持,说干就干,2017年初,帮扶干部为邓树清父子争取小额信贷资金5万元,发展黄鳝养殖业,还协调农业部门来开展技术指导。几个月来,风里雨里,白天黑夜,经过父子俩的辛勤经营,把黄鳝养殖规模扩大到了20亩,一地两用,还种植了一季水稻,亩均产值达到6000元,实现年收入12万元,并于2017年稳定脱贫。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作为沙头镇华兴村的典型贫困户,邓树清父子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努力,如今已是村里响当当的产业大户,也激励着身边的村民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